第10章 不同類別的演講要領(2)(1 / 3)

在你舉例論證的時候,你所采用的動作和激勵成分越多,就越能給聽眾留下印象。假如演講者缺乏這種再創作的熱忱,則無論所舉的例證描述得多麼詳盡,仍然不能產生有效的力量。你想描述一場大火嗎?那就想想我們的救火員與火焰奮戰的時候,你如何與群眾從火裏逃生。你想告訴我們你如何與鄰居發生爭吵嗎?那就讓這段經曆重現,並且強調某些特點。你有過在水中死裏逃生的經曆嗎?那就告訴聽眾,你在那段恐怖時刻,心裏如何感到絕望。你要想辦法讓談話顯得特殊,這樣聽眾才會記住你所講的話。隻有讓聽眾記住你所講的話,你才可能要他們采取行動。我們會記住喬治·華盛頓誠實的品格,因為威姆在華盛頓的傳記裏提到砍櫻桃樹的故事。《新約·聖經》裏也處處充滿了加強道德行為的例證,如“善良的撒瑪利亞人”等故事。

為了讓你所舉的例子能銘刻在聽眾心裏,這種“實際經驗為例證”的演講會顯得更有趣、更具說服力、也更容易理解。你從生活中得到的經驗,此時剛為聽眾所接受,也正準備對你要他們去做的事有所反應;這時就到了“魔術方程式”的第二個階段。

說出重點,期望聽眾做什麼

在說服性的演講裏,舉例的部分約占全部時間的3/4。假定你全部的時間是兩分鍾,那麼現在你要促使聽眾采取行動,說明采取行動對他們有什麼好處等的時間,隻剩下二三十秒。這時已不需要描述細節,而應直截了當地把自己的主張陳述出來。這個階段要注意以下三個規則。

(一)簡短有力地陳述重點

要十分明確地告訴聽眾,你要他們做些什麼。把你的主張寫下來,句子愈簡短愈好,就像電報文一樣。盡量讓文字簡潔、清楚、明確。不要說:“請幫助我們孤兒院的病人”,應該說:“今晚就登記參加下個星期天的郊遊野餐吧,我們有25名孩童需要照顧。”要求采取公開行動是很重要的——一個見得到的行動要比無數的精神行動好得多。舉例來說,“不時要想念你們的祖父母”,如果改成:“在本周末拜訪你的祖父母”,就清楚多了。而像“要具有愛國情操”這類語句,也該改成:“於下星期二前往投票。”

(二)使重點明確易操作

無論你所談論的主題是否會引起爭論,演講者都必須把自己的主張陳述出來,以便使聽眾能容易理解並采取行動。最好的方法便是讓你的主張明確而又具體。

能夠把付諸行動的主張詳盡地告知聽眾的演講人,要比那些隻泛泛提及的演講者更能鼓勵聽眾采取行動。比如說:“請各位到講堂後麵,在慰問卡上簽名”,就比隻提醒聽眾送張卡片或寄封信給住院的班上學員要有效多了。

(三)滿懷信心地陳述你的主張

所謂“主張”,就是指你整個談話的主題,或是觀點、要點。因此,你必須竭力推銷自己的某個主張,盡力說服聽眾接受它。就像報上的標題使用醒目的黑體字一樣,你的主張也該通過聲調和有力的語氣來加強聽眾的印象。這是你留給聽眾的最後印象,所以要盡量使聽眾能感受到你的誠意。在陳述主張的時候,絕不能顯出猶豫或膽怯的態度。這種說服性的態度要一直持續到最後,這就到了“魔術方程式”的第三階段。

講出理由或聽眾可以獲得的利益

在這個階段是陳述理由,簡單扼要仍是主要的原則。這時你要給予聽眾動機,並讓他們得到回報,使他們願意接受你的論點,做你要他們去做的事。具體來說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使理由與事例緊密相關

本書已經多處提及當眾講話的動機。這是個大題目,而且對任何“勸說聽眾采取行動”的談話都極為有用。在這裏,我們所談的隻是有關簡單的談話,因此你所要做的,隻是利用一兩句話來強調聽眾可以從中獲得的好處。但最重要的是,你所提及的好處必須與所舉的例子有關。舉個例子,假如你告訴聽眾,自己如何因買二手車而省下一筆錢的經曆,因此你要鼓勵聽眾買一部二手車。這時,你必須強調的是,假如他們買了二手車,會在經濟上有什麼好處。如果你談的是二手車的設計如何好過新近的車型等,那就文不對題了。

(二)你的理由有且隻有一個

許多推銷人員可以告訴你一大堆理由,以說服你必須買他們的產品。所以你也應當可以準備許多與例證有關的理由,以隨時準備補充你的論點。但最好是找出一個最適當、最特殊的理由來作為你整個論點的證據。你向聽眾所講的最後幾句話,應該就像一份高水準雜誌上的廣告詞一樣幹淨利落。假如你能好好研究這些經由許多智慧結晶的廣告,相信一定能增進你如何陳述主張和理由的技術。

假如你仔細研究這些廣告,而且分析其內容,你會很驚奇地發現,這些廣告時時都應用“魔術方程式”在說服讀者或聽眾購買產品。

當然你還可以采用許多方法來列舉例證,如展示樣品、示範表演、引用權威人士的言論、比較、引用統計等。在短時間的勸說性演講中,截至目前,“魔術方程式”仍是最簡易、最有趣、最富戲劇性而又最具說服力的演講方式。

說明情況的演講

有一次,某位高層政府官員應邀到參議院的一個調查委員會做報告。他沒什麼演講技巧,隻是不停地講了又講,不但語意模糊,思路不清,而且講話沒有重點,讓人聽了不知所雲。各委員聽得滿腦子糊塗。最後有位來自北卡羅來納州的議員薩莫爾·歐文抓住機會站起來講了一席話。他說,這位官員使他想起了一對夫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