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電視新聞稿的特點(2)(3 / 3)

再看一個例子:

(導語)俗話說:“養兒防老”。但對於潮陽市89歲的孤寡老複員軍人林勤芝來說,沒有兒女卻同樣享受著家庭的溫暖,非親非故的鄰居周展漢把他視為自己的父親,28年如一日的贍養他,使老人過上了幸福的晚年。

(正文)在周展漢家裏,我們見到了89歲的老人林勤芝,他告訴我們,1925年他就參加了革命,經曆了抗日戰爭、淮海戰役等,在槍林彈雨中出生入死。退伍回鄉後,林勤芝老人一直沒有娶妻,孤身一人。28年前,老人的鄰居周展漢看到他孤零零一個人,就把老人接到家裏一起生活。當時老人並沒有什麼家當,而對於一個靠微薄工資過日子的小家庭,增加一個人無疑是增加一個負擔,但周展漢卻像贍養父親一樣對待老人。

(同期聲采訪:周展漢談為什麼會這樣照顧老人)

年老多病是常有的事,老人一生病,家裏人就輪流端藥送水,照顧老人。去年5月,老人血管堵塞病情嚴重,周展漢一家專門請醫生到家裏給老人看病,由於精心照料老人終於病好了,而周展漢一家為此累了幾個月,花費了一萬多元的醫藥費。如今,談起周展漢一家人對自己的照顧,林勤芝老人總是讚不絕口。

(同期聲采訪:林勤芝老人的感受)

這是汕頭台報道的。

這則新聞並不是籠統說對林勤芝老人好,而是舉了一個很有代表性的例子,並有同期聲采訪,觀眾於是有了具體的感受,印象就深刻了。

電視傳播稍縱即逝,觀眾不可能像看書讀報那樣慢慢琢磨。而且觀眾收看電視時受周圍環境影響比較大,難以一心一意的觀看。如果新聞稿寫得抽象難懂,或者僅是畫麵的重複,觀眾看後難以留下深刻的印象,反而會削弱傳播的效果。再看下麵的例子:

今天是元旦,一大早,記者驅車在廣州市內走了一圈,隻見馬路兩邊花叢錦簇,紅花綠樹,姹紫嫣紅,到處都裝飾得五彩繽紛,到處都是人頭湧動,人人笑逐顏開,喜氣洋洋。

其實用描述性的語言形容現場氣氛是報紙新聞的寫法,在電視新聞中大可不必如此費心去雕琢,讓畫麵代替即可。

新聞要具體,但又不能事無巨細,樣樣都細說,否則,大量次要的枝節會掩蓋了真正的新聞,物極必反。看下例:

廉江市從今年9月開始至11月底,全市日最高上場人數達3萬多人,出動各種施工機械1052台,投入資金2600多萬元,完成清淤整治水渠89條245公裏,加固江海堤圍8條12公裏,維修山塘水閘等工程125宗,累計完成土方918萬立方米。石方2萬立方米,混凝土1萬立方米。

這則新聞寫的的確具體,把各種數據羅列了一堆,但究竟要說明什麼問題卻不知道,這樣過分具體可見是不可取的。寫新聞要有所選擇,有所概括,什麼都寫上去,觀眾就不明白記者到底要說什麼。具體與概括、詳細與簡略的分寸在於是否能清晰地表現新聞事實,抓住這點,才能處理好這兩者的關係。

電視新聞在我國曆史並不長,隻是在近十幾年來才逐漸擺脫了傳統模式,有了較大的突破。但應當看到,我國的電視新聞製作水平還是遜於西方發達國家。其原因很重要的是一個觀念問題。讓新聞回複本體,走出符合中國國情的新聞之路需要許許多多的探索和實踐,更需要不斷的突破。

電視新聞的文字稿是新聞不可或缺的組成要素。文字稿是司令,指揮著畫麵、同期聲、字幕、特技等其它要素。記者在采寫一條新聞時,往往是一邊采訪,一邊打腹稿。雖然說有些現場報道比新聞稿出來得要早,但實際上記者早就在打腹稿了。

受電視傳播的影響,電視新聞稿和報紙、電台不一樣,具有其鮮明的特點,這不但體現在文風上,還體現在內容上和報道角度上。隻有深刻領會電視新聞稿的特點,才能寫出實實在在的電視新聞,寫出好新聞。至於寫作的方法等不過是一些現有的模式或技巧應用而已。因此,電視新聞稿的特點是重中之重。

應該說,電視新聞不存在模式,因為每條新聞都是不同的,都有各自的特點。因此根據新聞內容去安排各個組成要素,才符合傳播的要求。對於一些模式化的東西,我們不必過於追求。

是不是好新聞,形式當然重要,但歸根到底,最重要的還是內容。這就需要有較強的新聞敏感和把握新聞材料的能力,然後才是寫作形式和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