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寶漢
煉油化工生產安全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如何走出事故怪圈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在這裏,我談一談所知道的三次安全事故,或許對搞好安全生產、防止事故發生能有些借鑒意義。
1965年10月17日下午,車間小修班在雙爐裂化後半部的塔6底部至換—21之間的管架上動電焊,火星濺落下來,掉入管溝內,把多年積存的瓦斯引爆,長長的一排管溝蓋板被全部掀翻,炸飛的水泥蓋板深深地嵌入保溫鐵皮中。
第二天,我們在事故現場會上看到一地狼藉的慘狀,我驚出一身冷汗。為什麼?因為我的汽油操作崗位是從操作室出來到汽油儲罐容—1調節液麵和脫水,這裏是必經之路。如果恰巧碰上這次爆炸事故,後果簡直不敢想象。
事隔十年以後,1975年一年中,我廠又發生兩起嚴重的火災爆炸事故,都造成人員傷亡,教訓極其慘痛和深刻。
1975年1月4日上午10點,因原料車間(又叫成品車間)97號罐(內裝比重很輕、極易發揮的石油醚)解凍處理不當,造成石油醚“突沸”冒頂,大量瓦斯油氣漫過公路,向常減壓裝置蔓延過來,被加熱爐的火引燃爆炸,造成3人死亡、3人重傷、7人輕傷。
這次事故起因是原料車間97號石油醚罐底部凍結,加溫解凍後脫水過快。如果緩慢脫水,就不會造成油罐盤管突然與石油醚接觸,有一個緩衝的餘地,不會造成“突沸”冒頂。我和劉道水同誌聽到汽笛聲,跑步來到常減壓車間裝置,大火剛剛著完,其狀慘不忍睹,隻見辛思民被人抬到抬把子上,身上衣服基本被燒光了,痛苦地呻吟著;張朝鬆是剛從部隊轉業來的職工,被嚴重燒傷,這兩人很快離世。民族女職工阿依斯罕,也因搶救無效死亡。
這年年底,12月20日下午6時,雙爐裂化車間操作三班和操作四班交接班時,發現迭合液態烴儲罐容—2底部的脫水開關凍結,由於脫水開關解凍過程中出現失誤,導致液化氣外泄,大量液態烴四處蔓延並迅速向加熱爐飄去,很快引起連續三次劇烈爆炸,造成3人死亡,多人受傷的嚴重事故。
在煉油工業生產中,要確保安全生產,避免事故發生,經驗很重要,細心很重要。
1975年石油醚冒頂引發常減壓火災爆炸事故和雙爐裂化車間的液態烴外泄引發的火災爆炸事故,起因都是細節處理不當。原料車間97號石油醚儲罐底部凍結,要是在處理解凍問題時多一些經驗,多一份細心,知道石油醚的特性就是輕,易揮發,易突沸,加溫要緩慢,然後在凍結後緩慢脫水,就不會出這麼大的事故。雙爐裂化的迭合液態烴儲罐底部脫水開關凍結,更是一件很好處理的小事,為什麼會釀成如此大禍?還是因為當事人經驗不足。本應當關閉開關解凍,卻錯誤地把開關打開解凍,以至於一旦解凍,容器裏的水量很少,大量液態烴就會噴湧而出,開關無法關閉,最終不能靠近而不可收拾,釀成重大事故。
12月20日雙爐裂化事故,現在想想都後怕。那場爆炸事故極有可能引起連鎖反應、連鎖爆炸。因為當時是正在開工狀態下,整個裝置都是在高溫高壓狀態下運行,後半部全是汽油瓦斯,一旦引爆任何一台容器,對煉油廠都將是毀滅性的災難。
但是,在這場事故中,那麼大範圍的火災和閃爆,為什麼卻沒有引起更大範圍的連鎖爆炸事故呢?這得益於我廠從60年代起就形成了一個好傳統:開展並推廣無泄漏裝置創建活動。假如當時獨山子煉油廠的雙爐裂化裝置沒有達到無泄漏裝置的標準,後果真是不堪想象。
直到今天,我們這些雙爐的老人碰到一起都會情不自禁地談及1975年12月20日下午那場本不該發生的嚴重事故。
曾任單爐裂化車間黨支部書記的高永貴曾經說過:“對事故隱患警惕性鬆一鬆,那麼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就會攻一攻,這時真正的事故就離你不遠了。”寥寥數語,透徹生動地把事故預防的重要性、麻痹大意的危害性說得一清二楚,對我們今天的安全工作也很有教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