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光耀
【第一章】獨山子浴火重生
獨山子,她的開端:1897年第一次有文字記載民間采油,1909年第一次工業采油,1936年建成煉油廠。與延長、玉門齊名,是我國石油工業的發祥地之一。
她的現在:一座現代化的石化城,與雄偉天山連為一體,如龍在飛,如鷹在翔。
而這一切,很大程度上歸功於獨山子14萬噸乙烯工程建設。這是獨山子人的一次曆史性機遇,也是獨山子煉油廠一次浴火重生的蛻變和華麗轉身。
獨山子14萬噸乙烯工程建設期間,我任獨山子煉油廠副廠長、新疆乙烯工程指揮部副總指揮長,參與和見證了這項工程的全過程。
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獨山子煉油廠規模很小。當時石油部煉油部門有人曾稱獨山子煉油廠是個拳頭大的廠子。獨山子地處祖國邊陲,人口不過三四萬,周圍也沒有大中型企業作依托。所以,當時很多人、很多部門都不相信獨山子能爭取到乙烯項目。我記得國家計委趙永進同誌曾經問過我們:“如果把項目批給你們,你們能建起來嗎?乙烯是石化行業中的尖端技術,即便是建起來了,你們能順利地開起來嗎?”他的這番話代表了當時很多人、很多部門的看法。
有這種看法是因為:
一、生產乙烯是石油化工工業的尖端技術,要掌握它十分不易。
二、乙烯工程是一項十分複雜、艱巨的係統工程,要駕馭它很難。從項目立項、可行性研究等前期工作開始,要經過設計、施工、竣工驗收、投產,最後到完成後的評價,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具體說,項目審批程序十分複雜。前期工作包括:項目提出、項目意向確定、廠址選擇、項目建議書審批和可行性研究報告審批。這個過程就是對項目建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建設方案的合理性和所需建設條件進行反複論證、評估、審查到最終批準。
審查的建廠條件包括:廠址區域內的土地、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公用工程(水、電、熱力、通信)及輔助工程和配套設施等技術條件、人力資源與資金;廠外工程及技術經濟方麵的原料、交通、依托、布局、協作和區域環境等;項目建議書中的建設必要性(包括市場需求、產業政策、行業和區域規劃等符合性)、建設方案(包括建設規模、產品方案、原料技術路線、公用工程和輔助設施的配置、環境安全考慮、技術裝備國產化以及投資效益等等);可行性研究中的項目背景和必要性(建議方案的優化、建設條件的落實、技術裝備國產化、環境安全措施、技術經濟全麵分析等等)。
乙烯工程是引進工程,投資大,任務浩繁,管理工作艱巨。工程包括:初步設計、施工圖設計、設備材料訂貨、大件運輸、施工、竣工驗收、投料試車、後期評價。建設中相應的各項管理,有外事、概預算、計劃、統計、財務管理、供應、進度、質量、安全管理、生產準備等等。所有管理都是重要的,都是不可缺少的。其中計劃管理是所有工作的龍頭,財務管理(籌資、會計核算、成本核算)是各項工作的保障。外事管理是特別重要的一環,涉及外資貸款,引進技術、設備,出國考察,技術、商務談判,設計,進口設備材料接運、保管、檢驗,施工等等建設全過程。要管理乙烯工程這個複雜、艱巨的係統工程,一般煉油廠、一般的管理者是很難勝任的。
三是僧多粥少,爭取項目十分困難。國民經濟第六個五年計劃期間,國家出現了曆史上少有的經濟過熱。“七五”計劃第一段(1986年1月—1989年9月)經濟持續過熱,第二段(1989年9月—1990年12月)國家進行經濟整頓調整。在這期間,全國31個省市有二十多個省市提出要上乙烯項目,上報到國家計委的有33套,按當時價格計算需投資1700億元人民幣。而且當時還遇到一個情況:1989年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我國進行經濟製裁不給貸款,後來隻有西班牙、英國和意大利少數國家不顧美國的反對給予貸款。但僧多粥少,給爭取項目增加了很大難度。
“七五”末、“八五”初,國家最終隻批了兩套大型乙烯工程,它們是吉林石化30萬噸乙烯和廣東茂名石化30萬噸乙烯;批了5套中型乙烯,它們是中原(河南濮陽)、北京、新疆、天津、廣州。這區區幾個項目都是在整頓調整期間爭取到的。其中就有我們獨山子煉油廠——一個坐落在祖國邊陲小城的廠子,可以想象我們能爭取到這個項目是多麼的不容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