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於稱謂的定義
(一)什麼是稱謂
關於“稱謂”,《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中這樣解釋:“人們由於親屬或其他方麵的相互關係,以及身份、職業等而得來的名稱,如父親、師傅、廠長等。”
據袁庭棟考證,該詞最早見於《晉書·孝武文李太後傳》所載會稽王司馬道子的書啟:“雖幽顯同謀,而稱謂未盡,非所以仰述聖心,允答天人。宜崇正名號,詳案舊典。”
中國是一個經曆了數千年禮儀文化熏陶的國家,且自古以來社會等級觀念十分嚴格,非常強調三綱五常、宗法倫理,因此衍生出眾多豐富多彩又紛繁複雜的人際稱謂。這些稱謂與其所處的社會結構、政治背景及傳統觀念等均有著密切關係,它不僅反映出古代社會尊卑有別、長幼有序的等級秩序,反映出不同社會階層的特征,同時也反映出不同社會時代人的社會屬性、價值觀念以及民情風俗。
所以,對古人稱謂的研究,具有廣泛而重要的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弄清古人稱謂在不同時代的具體含義與差異,不僅有助於我們把握古今稱謂的嬗變及其規律,而且還能幫助我們更好地閱讀古代文獻典籍,更好地了解當時社會的種種特征等。同時,通過對“稱謂”的研究,也便於我們從中汲取傳統道德之精華,從而為構建和諧社會服務。
不過,要進一步明確“稱謂”的概念,還有必要弄清它與近義詞“稱呼”的區別與聯係。
從古代文獻看,“稱謂”與“稱呼”的區別主要在於:指某一具體稱呼時,多用“稱呼”;泛指多種稱呼時,多用“稱謂”。近代以來,隨著稱謂研究的不斷深入,關於“稱謂”與“稱呼”的概念界定,學術界又提出許多新的看法,並產生了一些爭論:
1. 稱謂即稱呼。稱謂是人們用來表示被稱呼者的身份、地位、職業等的名稱,如《辭源》及《漢語大詞典》中,均以“稱呼”釋“稱謂”,而“稱呼”則指“表示被招呼對象的身份、地位、職業等等的名稱”。此外,楊應芹、諸偉奇在所著《古今稱謂辭典》的“自序”中也認為:“稱謂,就是人們可以用來相互稱呼的有關名稱。”孫維張更是直截了當地指出:“稱謂就是稱呼,就是人們在交際中怎樣稱呼別人和自己。”
這種意見在普通大眾中非常流行。要說區別,也隻是語體風格上,前者有些書卷氣,後者比較口語化。
2. 稱謂包含稱呼。稱謂是人們用來表示彼此間的各種社會關係及身份、職業等的名稱;而稱呼是稱謂中那部分可以用來當麵招呼的名稱,如《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中,關於“稱呼”的解釋是:“當麵招呼用的表示彼此關係的名稱,如同誌、哥哥”,與“稱謂”一詞的釋義相近,但多了一個限定範圍“當麵招呼用的”。
這種意見在學術界比較流行,幾乎已成為一種共識。在諸多討論“稱謂”的書籍和文章中,均以此作為立論基礎。
3. 稱謂與稱呼具有密切聯係,但又存在明顯差異。持這一觀點的學者認為,稱謂著眼的是人們相互之間的各種社會關係以及人們所扮演的社會角色等,是人們彼此間的各種社會關係及所擁有的身份、職業、地位等在詞彙中的具體表現;而稱呼著眼的是人們當麵招呼的言語手段,如果它反映了人們彼此間的各種關係及所擁有的社會評價等,這時的稱呼同時也就是稱謂,否則,稱呼就隻是稱呼,而非稱謂。依據這一理論,曹煒在《現代漢語中的稱謂語和稱呼語》一文中提出:稱謂語與稱呼語存在著一種交叉關係,即“部分重合、部分相離”。因為從實踐分析看,稱呼中那部分不反映人們彼此間的各種社會關係及所扮演的社會角色的稱呼,如“老曹、小黃、錢理、吳漢江”等與姓名相關的稱呼,就不屬於稱謂。
這一意見比較新穎,目前尚在推敲之中。
(二)本文所采納的稱謂定義
從上文中“稱謂”與“稱呼”的關係闡述來看,筆者認為:第一種觀點顯然抹殺了二者的細微差別,並不足取;第三種意見雖然新穎,但其觀點係立足於對現代漢語的研究,依據其理論,現代漢語中雖然名、字合而為一,姓名已經不能反映出人們彼此間的各種社會關係及所扮演的社會角色,但在古、近代漢語中,姓名仍在相當程度上表達出人們之間不同的社會關係及其所扮演的社會角色,因此仍屬於稱謂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