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後記(1 / 1)

求學階段的我就對明清時期特別是清代的宗族問題產生了興趣,20世紀80年代末又曾就曆史資料相對較少的元代宗族專門研究過,希望在較短的時間內把握明清以前的宗族發展狀況,以期加深對於明清時期宗族發展趨勢的認識。1991年在南開大學舉辦的“第二屆明清史國際學術討論會”上,我發表《明清時期祠廟祭祖問題辨析》一文,這是自己有關明代宗族問題的第一篇論文。隨後撰寫了《中國宗族社會》一書中宋元明清的部分,1992年又承擔“中華文化通誌”《宗族誌》的寫作,並於1994年初完成初稿。這期間探討了宗族通史特別是宋以後的曆史,開始擴大明代宗族的研究範圍,更從宗族史的角度看到明代宗族研究的重要性。1996年計劃集中精力研究明代宗族,1998年《明代宗族研究》課題申請到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的資助,到2000年4月完成本研究的初稿。此後的兩年間,又對書稿補充資料並加以修改;書稿的部分內容作為論文在學術刊物上發表,以就正於時賢;還有部分書稿曾在韓國、台灣作過學術報告,得以與同行討論。我關注明代宗族問題已經十來年了,時間不算太短。然而,當本書定稿之時,我並沒有如釋重負的輕鬆和欣喜,因為還有一些明代宗族的問題沒有研究,需要今後彌補缺憾。

即使如此,拙稿也是在諸多師友的幫助下完成的。我首先要感謝恩師馮爾康教授指引我走上了宗族研究之路!早在大學的本科聽馮老師清史選修課時,第一次接觸到清代的宗族製度。碩士研究生階段,馮老師希望我們留意階級關係和宗族問題,我在老師指導下閱讀族譜,探討清代宗族與孝治的關係。那時我主要從國家與社會的關係研究宗族,比較關注鄉約、保甲與族正的問題。當我在職攻讀博士學位決定研究明代宗族時,老師又給予支持和肯定。我在近20年間雖然對幾個方向的學術問題感興趣,但宗族與譜牒學始終是主要關注的領域,這期間不斷得到老師的鼓勵和指導。在我的宗族研究中,凝結著老師的心血!

我也向王思治先生、郭鬆義先生、鄭克晟先生以及許檀女士表示深深的謝意!他們對本項研究進行了專家鑒定。本書的上編得到過王戎笙先生、秦寶琦先生、王天有先生、王興亞先生、陳生璽先生等教授的指點,對此深表謝意!鄭克晟先生、陳生璽先生是我的南開老師,他們多年來對我的教誨和鼓勵更是我難以忘懷的。

安徽省圖書館、安徽省博物館、國家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先後為我閱讀明代族譜提供了方便,台北的漢學研究中心幫助我利用所藏的明代地方誌,在此向他們表示感謝!至於母校的圖書館自然是在感謝之列!

同事閻愛民博士與我一起帶領研究生胡中生、代洪亮以及94級中國史班部分同學到安徽實習,他們幫助我抄錄了資料,這是我永遠銘記於心的事情。卞利教授在合肥的熱情接待,我至今記憶猶新。餘新忠博士對本研究的關心令我很是感激。

鄭振滿、錢杭、劉誌偉、梁洪生以及日本友人井上徹諸位教授都是宗族問題的研究專家,從他們的著作裏和多年的交往中,我獲益匪淺,這是我特別感激的。

幾年前當張美娣女士、李遠濤先生到天津了解選題時,我將中國家族係列研究的選題提出,他們當場就表示同意。隨後經上海人民出版社領導決定後很快通知給我們,本書的出版實在同他們的努力分不開,除了對他們的謝意外,我感到了緣分的存在。

需要感謝的人還有不少,就不再列舉了,這些朋友是會諒解我的。

由於我的愚鈍,書稿存在著種種不足,概由自己負責,有負師友厚望,內心感到不安。

感到不安的還有因專注學術而在生活上對於母親、妻子、女兒以及家人關注不夠,無論用什麼詞語也難以表達我內心的歉疚!他們需要我的照顧,而不是感謝。

本書定稿的時刻,恰好臨近曾經是中學曆史教師的家父十年忌辰,同眾多的父親一樣,他也望子成龍,聊以小書告慰家父的在天之靈。

寫於2001年8月9日深夜,增補並定稿於2003年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