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科技合作大會之後,李陽團隊和櫻花國團隊的合作愈發緊密,並且吸引了更多國家團隊的關注與興趣。

歐洲的一個科研團隊找到李陽,團隊負責人漢斯說道:“李陽先生,我們看到了你們與櫻花國團隊在海洋潮汐能項目上的卓越成就,我們歐洲在風力發電技術方麵有著深厚的底蘊和豐富的經驗,我們想探討一下是否有機會開展一個多能源整合的項目,將潮汐能、風能以及其他可再生能源進行綜合管理與優化利用。”

李陽熱情地回應:“漢斯先生,這是個非常棒的想法。多能源整合確實是未來能源發展的關鍵方向,我們可以先從技術可行性和資源分布的調研開始。比如在歐洲沿海地區,風能資源豐富的同時,也有部分適合潮汐能開發的區域,如何合理規劃能源采集點、能源存儲設施以及能源傳輸網絡,都需要深入研究。”

櫻花國團隊的小林也參與到討論中:“我們在能源管理係統的智能化方麵有一定的技術積累,可以為這個項目提供相關的技術支持。而且,我們也可以借鑒之前項目中應對外部壓力的經驗,提前與相關企業和政府部門溝通,確保項目推進順利。”

漢斯點頭稱是:“沒錯,在歐洲,我們也麵臨著傳統能源企業的壓力以及不同國家政策協調的問題。但我們相信,通過多方合作,能夠找到平衡各方利益的方案。另外,關於能源存儲技術,除了現有的電池技術,我們也在探索一些新型的儲能方式,比如利用地下洞穴進行壓縮空氣儲能,不知道你們對此有沒有研究或者想法?”

李陽思索片刻後說:“我們之前主要集中在電池材料的研發,但壓縮空氣儲能這種大規模儲能方式確實有很大的潛力。我們可以安排團隊中的能源工程專家與你們進行專項研討,評估其在多能源整合項目中的適用性和可操作性。”

隨著這個多能源整合項目的籌備工作逐步展開,在一次籌備會議上,來自不同國家的專家們又展開了深入的對話。

印度專家拉吉夫發言:“在我們印度,有廣闊的海岸線和豐富的太陽能資源,我們希望在這個項目中能夠充分考慮如何將這些資源與歐洲的風能、潮汐能進行有效整合,並且要考慮到印度地區能源需求的特點,比如農村地區能源供應的穩定性和可及性問題。”

李陽回答:“拉吉夫先生,您提出的問題很關鍵。針對農村地區的能源需求,我們可以考慮采用小型化、分布式的能源管理單元,結合當地的太陽能資源和小型風力發電設備,再與大的能源網絡進行智能連接。例如,利用智能傳感器和物聯網技術,實現能源的就地采集、存儲和合理分配,在保障基本能源需求的同時,也能將多餘的能源輸送到主網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