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言(1 / 2)

張炯

對文學作品的評論,可以說跟文學作品的創作一樣久遠。因為作品是供人欣賞的,總得有讀者或觀眾與聽眾。欣賞之後人們便不免要議論、要交換自己的觀感。這難道不就是評論嗎?馬克思曾說:“人民曆來就是作家‘夠資格’和‘不夠資格’的惟一判斷者。”指的就是這種群眾性評論的曆史存在。至於專業評論家的評論,它的產生自然比群眾性的評論要晚。正如人民的口頭創作早於作家的創作一樣,人民的口頭評論自然先於評論家的評論。評論家作為專業出現,那是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的結果。在這方麵就我國而言,刪詩三百,編選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並有詩論的孔子,恐怕算得上中國文學評論家的始祖了。曆史上的文學評論家,往往為學者兼任,這並非偶然。因為真正有見地的文學評論,並不限於就作品論作品,正如魯迅所指出的,論文“最好是顧及全篇,並且顧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態,這才較為確鑿”。評論家要做到“知人論世”,就得有廣博的知識,有寬闊的學術視野。評論作品不但要有文學史的比較的眼光,而且要通曉社會曆史的許多方麵的知識。明乎此,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曆史上的評論家、特別是影響大的評論家常常都是學者,即使不是學富五車,也得是博覽群書的。

當然,這不是說凡學者都能成為文學評論家。因為文學評論家除了學問,還得有藝術感受力和鑒賞力。所以,學者而又能兼做文學評論的人,曆來也不是很多。

就文學來說,評論家一向不如作家知名。文學作品一旦創作出來就能滿足人們審美的需求,讀者多,傳播廣,作家的知名度大就很自然。而文學評論的讀者一般都比文學作品的讀者少,這大抵是不爭的事實。但這不等於文學評論不重要或沒有價值。相反,它的重要價值也不可小覷。文學評論不但是作者與讀者的橋梁,它向讀者闡釋作家創作的意義、特色,又把讀者的褒貶喜惡反饋給作家,好的評論還能充當作家的諍友和讀者的良師,以宏闊的視野和精辟的見地,使作家和讀者都能從中獲益。評論家從豐富的文學現象中給作家作品以曆史的定位,並從對眾多作家作品的研究中升華出理論,從而幫助作家和讀者更好地認識文學藝術的規律,並自覺地運用這些規律性的知識去促進文藝的繁榮。因此,人們把文學評論看做是文學領域不可缺少的一翼,正是基於對這項工作的重要價值的一種認識。

今天,我國人民正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而奮鬥。促進文學藝術的繁榮對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尤有重要的意義。

而要使文藝沿著健康的軌道發展並繁榮起來,加強文藝評論便必不可少。新時期以來,我國文學的繁榮應該說與文學評論的促進作用分不開。沒有理論批評方麵的撥亂反正、解放思想沒有文藝評論對許多作家作品的實事求是的評價和宣傳,很難設想我國社會主義文藝會有今天這種繁榮的局麵,雖然這種繁榮從根本上說是與整個社會主義事業的欣欣向榮相聯係的。

為了加強文藝評論,黨和國家采取了許多措施。新時期文藝評論能夠獲得比以往更好的發展,成長起一批又一批新的文藝評論家,正跟整個社會的經濟、文化環境的不斷改善分不開。可是,比之蓬勃發展的文藝創作,文藝評論無論在力度上,在人才的聚集上都顯得不足。評論著作出版困難,評論隊伍不斷走失,更使得文藝評論在進入90年代日益產生危機感。人們不滿評論界的“疲軟”和“失語”,感到評論著作太少。而評論家又確有許多是努力寫作的,他們看到不少同行紛紛改向,或寫散文、或寫小說去也,深感耕耘於評論領域的寂寞與困窘,卻還是堅守在這個寂寞的崗位上。在這種情勢下,如何促進文藝評論的開展,實在是一個健全的社會不能不考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