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教育政策的一般原理
一、教育政策的含義
教育政策屬於公共政策的範疇,具有公共政策的屬性和特征。政策是國家機關、政黨及其他政治團體在特定時期為實現或服務於一定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目標所采取的政治行為或規定的行為準則,它是一係列謀略、法令、措施、辦法、條例等的總稱。公共政策是執政黨和政府采取的用以規範、引導有關機構團體和個人的行為準則和行動指南。教育政策是在教育領域內針對宏觀教育方針和微觀教育現實問題製定的公共政策,它是引導和規範人們教育行為的價值規範和行為準則。
二、教育政策的屬性
教育政策的屬性表現在:
1.政策目標層麵
教育政策是實現教育目的、目標和任務的手段。通過對教育行為的規範,影響教育事業的發展、教育活動的開展和各類具體教育目標的實現。
2.政策依據層麵
製定教育政策應遵循人自身發展的規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微觀教育政策還應適應教育教學的規律。教育政策不得違背教育法律和其他法律的規定。
3.政策主體層麵
教育政策製定的主體包括教育立法機關與教育行政機關。涉及宏觀教育發展的政策由立法機關製定(相關內容將在第二節詳細介紹)。本節著重介紹由行政機關製定、頒布和實施的教育政策。涉及微觀具體教育行為的教育政策一般由教育行政部門製定;涉及教育事業運行、發揮各項要素協調、整合與運行的教育政策,則通常由其他政府部門製定或由相關政府機關聯合製定、頒布和實施。
三、教育政策的本質與功能
從本質上說,教育政策體現了國家的意誌,體現了全局性、整體性、普遍性的公共利益。同時,教育政策周期長,不宜頻繁更替。
教育政策的功能包括:①分配功能。教育政策過程是一種對受教育權利、資源以及教育行政權力進行分配和調整的過程。②導向功能。教育政策能夠有效地統一人們的意誌,使得人們能夠按照政策規定的原則與要求行動,從而達到最大程度地保障教育目標順利實現的目的。③控製功能。教育政策對人們的行為或教育事業發展的方向能產生規製與保障作用。④協調功能。教育政策能夠對教育內部各係統之間以及係統內部各要素之間產生的矛盾和衝突起到協調和平衡的作用。
四、教育政策的分類
按照不同的標準可將教育政策分為不同的類別。從學理上看,可作四種劃分:①作為計劃的政策與作為行動的政策;②實質性政策與象征性政策。③分配性政策、管製性政策與再分配性政策。④作為文本的政策與作為過程的政策。從實踐層麵,可分為鼓勵性教育政策、規範性教育政策和限製性教育政策。
五、教育政策的形式與結構
由於決策主體的不同,我國教育政策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形式:黨的政策文件、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製定和批準的教育政策性文件、黨的領導機關和國家政府機關聯合發布的有關教育的政策性文件、國家行政機關製定和下發的教育政策等。
[資料框1唱1] 全國教育工作會議與我國重大教育政策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共舉行過四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黨和國家領導人非常重視,每次大會都做重要講話,會後發布決定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重大教育政策。
1 .體製改革:迎來教育事業的春天。1985 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召開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600多位代表討論的中心議題就是中共中央枟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決定枠,鄧小平出席了會議的閉幕式,發表了一個13分鍾的題為枟把教育工作認真抓起來枠的重要講話,要求各級領導“要像抓好經濟工作那樣抓好教育工作,把中央的教育體製改革決定落到實處”。會後,中國的教育體製改革波瀾壯闊地鋪展開來。
2 .優先發展:中國教育走上快車道。1994 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召開第二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貫徹了中共中央、國務院1993 年頒布的枟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枠。江澤民出席會議,並發表長篇講話。
3 .素質教育:中華民族複興的希望。1999 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召開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處於世紀之交,會議發布了枟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麵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枠。江澤民出席會議,並發表長篇講話,再次發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麵推進素質教育、振興教育事業的號召。
4 .人力資源強國: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保障。2010 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召開第四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會後將頒布枟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2010—2020年)枠,確立了2020年建立人力資源強國的目標。與以往會議不同,第四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與會人員除了教育工作者、主管教育的政府官員,還有各省、市、自治區的黨委書記、省長等“一把手”,規格之高超過以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