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學院是20、21世紀之交我國高校擴招的產物,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程而發展,具有典型的中國特色。作為獨立的高等院校,它與其他高校一樣,具有高等教育管理的基本職能,如計劃、組織、評價、協調、激勵等,這裏著重談一談其核心的激勵職能活動。作為中國高等院校的一個層級和類型,獨立學院與其他組織的激勵活動既同又不同。根據激勵理論的最新成果,本書將獨立學院激勵活動應遵循的原則概括為十點,簡稱十項基本原則:全員性與全程性相結合,有效性與公平性相結合,物質性與精神性相結合,正向性與負向性相結合,外在性與內在性相結合,規範性與教育性相結合,個體性與整體性相結合,針對性與多樣性相結合,適時性與適度性相結合,可持續與發展性相結合。高校激勵是理論和實踐、科學和藝術的融貫與綜合,應該將普遍性與具體性、原則性與靈活性統一起來,以促進學校組織與師生員工的和諧發展。
現代管理學中的“激勵”概念,是在人際關係學說產生、行為科學成熟以後出現的,本意指人在外部刺激下出現的一種心理緊張狀態,有個體、群體和組織激勵等之別。激勵由需要( need )、動機( motivation )、行為( behavior )三要素構成。其中,需要引發動機,動機支配行為,行為指向目標,激勵就是不斷滿足需要、激發動機、實施行為、實現目標的過程。
伴隨著現代管理的人性化、人文化趨勢,激勵已逐步演繹為其主要職能。人類在探索有效激勵的過程中,極大地豐富和充實了激勵理論,可扼要歸納為內容型激勵理論、過程型激勵理論、行為改造型激勵理論、綜合型激勵理論、挫折型激勵理論( Synchronization Motivation Theory ,中國學者俞文釗提出同步激勵論)、公平差別閾( Equity Difference Threshold )理論、[1]激勵與去激勵因素連續帶模式( Motivator and Demotivator Continuum Pattern )[2]和於冬青的 C 型激勵理論、[3]熊川武的全麵激勵理論[4]及蘇東水的“人為為人”理論等幾類。
學校激勵是管理者根據師生員工的真實需求和動機,運用一定的激勵機製和手段,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地向受激勵者施加積極影響的過程。其邏輯起點是了解需要,本質是滿足需要,關鍵是按需激勵、積極引導、合適有度、及時有效,以充分激發和調動全體師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進而實現學校的和諧發展。現根據中國學校管理的實踐探索,將其各級各類學校的激勵概括為以下十項基本原則。
一、全員性與全程性相結合
全員激勵和全程激勵相結合,是學校激勵的基礎性原則。學校工作的育人性決定了每一位師生員工既是激勵主體,又是激勵客體,是一個他勵、自勵、互勵的共同體。在學校管理實踐中,應著力建構領導與教師、教師與學生、領導與領導、教師與教師、學生與學生等多元、交叉、重疊、聯動、立體式的激勵體係。一方麵,逐級以學校領導為主體、教師為客體,以教師為主體、學生為客體進行他勵;另一方麵,學校領導、教師和學生,又分別以自身為主體,對自身客體進行自勵;再一方麵,學校領導、教師、學生相互之間及各自內部,互為主、客體進行互勵。同時,將他勵的導向和競合性、自勵的主體和主動性、互勵的參與和促進性等融為一體,努力建設生動活潑、積極向上的學校文化。
研究表明,人之所以向著目標行動,在於其自身的需要,即未滿足的欲望、要求或是由已擁有的利益被剝奪而引致的心理不平衡等因素。相對完整的激勵周期始於引起需要,止於需要滿足:需要—動機—行為—目標—滿足。需要引發動機,動機積累到一定強度產生行動,一旦目標實現,新的心理平衡出現,激勵抵達終點。在學校管理中,既應注重每一工作階段起點和終點的激勵,更應強化各工作過程的激勵,應將常規性的激勵措施和創造性的激勵策略結合起來,將工作本身所具有的趣味性與挑戰性等結合起來,綜合運用多種激勵理論,謀求調動多種激勵方法,引導師生員工將潛在需要轉化為現實需要,不斷形成新的需要,保持向上的動力,好好學習,努力工作。
二、有效性與公平性相結合
有效性是學校激勵的前置性要求,公平性是學校激勵的內核性要則,兩者的有機統一是學校激勵的根本性原則。其中,有效性是指學校激勵製度的設計和手段的運用指向實際的操作與成效,有利於提振士氣、鼓舞人心、增強信心;激勵政策的製定與行為的實施符合國家的法律和政策,有利於引發並滿足師生員工的需要。一方麵,應加強對教師的激勵,激發其教書育人的熱情,增強其工作的責任心和使命感,並將個人價值實現和學校目標達成融為一體,不斷改進教學,提高教育質量。另一方麵,須加強對學生的激勵,煥發其追求進步的欲望,增強其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並將實現自我發展與達成教育目的結合起來,不斷探索新知,提高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