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做孩子的心理醫生Ⅲ(1 / 1)

教育孩子,父母一定要懂點心理學

眾所周知,人類的種種行為都是在心理的支配下進行的。作為父母,教育孩子是不可推卸的責任,然而如何去培養孩子、教育孩子、改變孩子的不良行為呢?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孩子的世界,與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蠻做,便大礙於孩子的發展。”因此說,父母要想教育孩子、改變孩子,就應從了解和改變孩子的心理入手,學做孩子的心理醫生。

然而,現實生活中,有相當一部分父母嚴重缺乏基本的心理學知識,致使孩子長期陷入心理問題中不能自拔,在家庭教育中經曆了很多錯誤和失敗。所以說,他們這個心理醫生極不合格。換句話說,作為父母,他們對自己的孩子都有著強烈的責任感,但是因為缺乏心理知識,不懂得教子技能。

那麼,如何才能做好孩子的心理醫生呢?這就要求為人父母者,在平時生活中掌握一些科學的、常見的心理學知識,總結家庭教育中常見的一些心理現象及其背後的心理規律。隻有掌握了這些知識,父母才能夠科學地培養孩子的健康心理,巧妙地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進而幫助孩子樹立良好習慣,讓孩子成為一個身心健康的、幸福快樂的孩子。

本書就是從這點出發,列舉了生活中常見的心理效應,以及父母在這種心理效應下應該如何科學地培養孩子。例如:

“適度法則”告訴父母:教育孩子時,既不能過分嚴厲,又不能過於放縱;應該做到該寬則寬,該嚴則嚴,寬嚴相濟。

“角色效應”告訴父母:合格的父母應該是孩子的——言行的示範者、知識的啟蒙者、稱職的指導者、心理保健師、知心朋友。

“代溝效應”告訴父母,因為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著獨立的人格。父母如果能夠站在理解的基礎上與孩子進行溝通,一定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強化定律”告訴父母:人的本能,如果不能得到強化,會隨著時間的流失而消失。為人父母者,可以通過獎勵使孩子的好習慣得到強化;可以通過懲罰使孩子的壞習慣慢慢弱化。

“馬太效應”告訴父母:一個人一旦在某一方麵取得了成功,就會產生積累優勢,進而有更多的機會取得進步。同理,一個孩子越有自信,就會得到越多的優勢,也就越有可能取得成功。因此,為人父母者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幫助孩子樹立自信。

……

總而言之,為人父母者隻有掌握了心理學知識,才能夠了解孩子的心理特征和發展規律,進而做孩子的心理醫生,並有效地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塑造孩子積極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