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往中,任何人都希望能得到別人的肯定性評價,都在不自覺地強烈維護著自己的形象和尊嚴,如果他的談話對手過分地顯示出高人一等的優越感,那麼,無形之中是對他自尊和自信的一種挑戰與輕視,排斥心理、乃至敵意也就不自覺地產生了。
所以,要學會對自己的成就輕描淡寫,學會謙虛,這樣的話,我們才能永遠受到歡迎。相反,如果盲目自大,拒絕溝通,也就意味著拒絕與別人的合作。在企業中,善於與人溝通的人,一定是善於與人合作的人;不善於與人溝通的人,也一定是不善於與人合作的人。善於與人溝通的人,能用誠意換取下屬的支持與信任,即使管理過於嚴厲,下屬們也會諒解而認真地執行;不善於與人溝通的人,即使命令再三,人們也不願意接受,其結果必然怠慢工作。
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自大的人、神經質的人,往往有童年或青年時代失敗的經曆,以及心理陰影,需要通過對自己權力羽翼之下的人奚落和歇斯底裏來滿足自己的某種心理需求。
不要瞧不起別人,也不要把羞辱感給別人,心理學家布蘭曾說:“羞辱感並不僅僅是覺得自己被嘲弄,自尊心和自豪感受到了傷害,它比這些感覺更強烈、更嚴重。羞辱是感到自己受到了傷害,被人貶低、瞧不起,在別人眼裏自己根本不存在,根本沒有自己的位置。”這樣的傷害是誰都承受不起的!
細節定律:小細節決定大成敗
美國心理學家詹巴鬥曾經做過一個“偷車實驗”,將兩輛一模一樣的轎車分別放在一個環境很好的中產階級社區和環境比較髒亂的貧民區,結果發現貧民區的車很快被偷走了,而另一輛幾天後仍然完好無損;如果將中產階級社區的那輛車的天窗玻璃打破,幾個小時後,那輛車也被偷了。
後來,在此實驗基礎上,美國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林提出了有名的理論,那就是如果有人打壞了一棟建築上的一塊玻璃,又沒有及時修好,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
這體現的是細節對人的暗示效果,以及細節對事件結果不容小視的重要作用。
環顧我們周圍,大而化之,馬馬虎虎的毛病隨處可見,“差不多”先生比比皆是,好像、幾乎、似乎、將近、大約、大體、大致、大概、應該、可能、等成了“差不多”先生的常用詞。就在這些詞彙一再使用的同時,許多重大決策都停留在了紙上。許多重點工作都落實在了表麵上,許多宏偉的經營目標都成了海市蜃樓。
有位心理學家,他在電話中向人道謝時總是有一個細節動作,那就是加上一個90度的鞠躬,而這是對方根本看不見的。或許你會覺得這種行為毫無意義可言,但事實並非全然如此。因為人都有一種對音調變化的辨別力,當你在鞠躬時姿勢會變聲調也會變,對方能從聲調中感覺到你的動作。所以在打電話時,如讓對方產生良好的印象,最好是在談話時露出點笑容。
一個做事不追求完美的人,是不可能成功的。而要做事完美,就必須注重細節。古人雲:“千裏之堤,潰於蟻穴”,就是強調偉大的事業不要忽視微小的細節。在工作中要注意:當電話鈴聲響起,你要盡量比別人先接過電話,這種搶先行動,會給人留下你幹起活來反應敏捷又具有活力的印象。但有一點一定要注意,一旦接起電話來,就一定要把電話內容記清楚。
如果你要想表現出一副精明強幹的形象,這些細節也要加以注意。
大聲講話是一個人自信的體現,自己認為正確的東西就應大聲講出來,哪怕是在聊天,也不要忘記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