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1 / 1)

心理學:讓我們微笑著麵對生活

很多人問我,究竟什麼是心理學?那麼我們就追本溯源,從它的來源說起。“心理學”一詞來源於希臘文,意思是關於靈魂的科學,它的英文名字叫做“Psychology”。靈魂在希臘文中也有氣體或呼吸的意思,因為古代人們認為生命依賴於呼吸,呼吸停止,生命就完結了。隨著科學的發展,心理學的對象由靈魂改為心靈。19世紀初葉,德國哲學家、教育學家赫爾巴特首次提出心理學是一門科學。而原先,心理學、教育學都同屬於哲學的範疇,後來才各自從哲學的繈褓中分離出來。科學的心理學不僅對心理現象進行描述,更重要的是對心理現象進行說明,以揭示其發生發展的規律。

心理學可以細分成很多類別,一般分為普通心理學、生理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勞動心理學、文藝心理學、組織管理心理學、臨床或醫學心理學、司法與犯罪心理學等,涉及人生的各個領域。對於在人生舞台上扮演著不同角色的我們,適當地學習心理學知識,將是扭轉命運的有力武器。它能夠幫助我們深層次地了解、預測人的心理的發生、發展的規律,從而幫助我們了解生活的本質。

心理學作為一門研究人的心理活動規律的科學。心理學者隻是在盡可能的按照科學的方法,間接地觀察、研究或思考人的心理過程(包括感覺、知覺、注意、記憶、思維、想象和言語等過程)是怎樣的,人與人有什麼不同,為什麼會有這樣和那樣的不同,即人的人格或個性,包括需要與動機、能力、氣質、性格和自我意識等,從而得出適用人類的、一般性的規律,繼而運用這些規律,更好地服務於人類的生產和實踐。

上麵這一堆理論性的描述可能讓大家對心理學的概念有些費解。實際上,如果用通俗而簡單的話來概括心理學的內涵,心理學完全可以被理解為是一種人們該如何認識自己、看透別人、看透生活的學問。

盡管不少心理學家一再強調,心理學並不是去挖空心思猜透別人,但是我們應該注意的是,隻要掌握了心理學,你對別人的認識,對生活的認識,往往能穿透現象的外衣,發現其本質。

人在生活實踐中與周圍事物相互作用,必然有這樣或那樣的主觀活動和行為表現。這就是人的心理活動。人的心理活動,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人的生活質量,甚至會影響人的一生。如果沒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再堅強的生命也會變得不堪一擊!而生命沒有了,生活也無從談起。

有這樣一個例子。查理是英國一個普通的市民,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奪取了他的全部財產。沉重的打擊讓查理喘不過氣來,回想起賺錢的艱辛,看到家人期盼物質生活的眼神,查理變得神情恍惚了。幾天後,人們在倫敦郊區發現了他的屍體,經鑒定,是自殺身亡。令人驚歎的是,人們在查理的衣服口袋裏找到了一張略皺的彩票,查理死後的第二天,彩票開獎了,查理中了頭獎!如果他勇敢地麵對那次打擊,選擇堅強地去生活,生活肯定是另一番模樣。

張海迪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她1955年秋天在濟南出生,5歲就患上了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癱瘓。從那時起,張海迪無法上學,無法行走,而且每天都要忍受常人無法想象的痛苦。可她從來沒有想過放棄人生,而是不斷激勵自己,微笑著麵對生活!她在家自學完中學課程,15歲時給一些孩子當過老師。她還自學針灸,為鄉親們無償治療。她還當過無線電修理工,後來又自學多門外語,並出版多部作品。

張海迪懷著“活著就要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爾為榜樣,勇於把自己的光和熱獻給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億萬青年非常關心的人生觀、價值觀問題。鄧小平親筆題詞:“學習張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共產主義新人!”

張海迪不畏艱難挫折,不畏病痛折磨,微笑著麵對生活的堅強和勇氣,正來自於她良好的心理素質!

由此可見,當一個人內心強大的時候,就會創造出巨大的能量來改變自己的生命和生活。

心理學家表示,我們每個人都不應忽視對心理學的學習。走近心理學,了解心理學並巧妙地運用心理學可以讓我們微笑著麵對人生的苦難,微笑著麵對老板和員工不一樣的想法,微笑著麵對戀人的誓言和背叛,微笑著麵對魚龍混雜的社會,微笑著麵對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要想微笑著麵對生活,有一個前提,那就是要做到知己知彼。我們經常講“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意思就是說隻有那些對自己和他人都有準確認識的人,才更容易取得成功。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別說是不了解別人,就連自己到底是屬於哪種類型的人都沒有一個明確的判斷。他們不了解自己的情緒,也無法很好地把握和控製好自己的情緒,自然也就沒有辦法主導自己人生的成敗。

那麼,你了解真正的自己嗎?你懂得怎樣用智慧點亮自己的人生嗎?你知道該如何處理負麵情緒給你帶來的困擾嗎?請翻開這本書,從文字中找到心理學給你的獨特感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