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疾病率正在迅猛增長,尤其是心腦血管疾病、腸胃病、肝病等,發病率高,發病範圍廣,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和生命健康。下麵主要介紹治療上述常見疾病、多發病的居家本草,相信一個簡單的驗方或美味的藥膳,都可令你的身體更加健康。

丹參

丹參雖有參名,但補血之力不足,活血之力有餘,為調理血分之首藥。

——《本草便讀》

主治一切風,一切血,補一切勞,破惡血,養新血及主癖。

——《日華子本草》

別名:紫丹參、紫參、紫丹根、赤丹參、紅丹參、紅參、血參、靠山紅、野蘇子根。

來源:唇形科植物丹參的根及根莖。

性味歸經:味苦,性微寒,歸心、肝經。

產地溯源:主產於安徽、江蘇、四川等地。

現代研究:丹參主要含有丹參酮、丹參素、原兒茶酸、原兒茶醛等。藥理研究表明,丹參具有強心、擴張血管、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環、促進組織的修複與再生、抗菌、保肝等作用。

選購保存:丹參的選購以條粗壯、紫紅色者為佳。貯存時防潮、防蛀。

效用特點

丹參作為常用的傳統中藥材,具有悠久的曆史。從前有個叫阿明的青年,他母親患病,經常崩漏下血,卻無藥可治。阿明聽說東海的無名島上生長著一種藍花紅根的草藥,母親隻有吃了它才能病愈。雖然去往無名島充滿艱險,但阿明衝過一個個激流險灘,終於得到了該草藥。回來將草藥喂食母親後,沒過幾天母親的病就好了。人們為了表揚阿明的孝心,便將該草藥稱為“丹心”,隨著流傳,逐漸演變為“丹參”。

丹參的活血化瘀、止痛作用很強,對各種瘀血痛證均可配伍治療,現代常用於治療冠心病。

另外,很多治療心絞痛、心肌梗死的中成藥也都含有丹參。丹參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常與冰片、降香、川芎、紅花等藥配伍使用,也可以單獨使用。

丹參的常規用法是煎煮,用量是10~15克;丹參性微寒,陽虛患者慎用。

治病驗方

丹參飲:丹參30克,檀香6克,砂仁6克。水煎服。活血祛瘀,行氣止痛。用於治療氣血瘀滯引起的心、胃諸痛,症見心腹刺痛、腹滿痞悶。

備用成藥

丹參片:活血化瘀,理氣止痛。用於氣滯血瘀所致的冠心病,症見胸中憋氣、心絞痛。

複方丹參滴丸(顆粒、片):活血化瘀,理氣止痛。用於氣滯血瘀所致的胸痹,症見胸悶、心前區刺痛;冠心病心絞痛見上述證候者。

丹參酮膠囊:抗菌消炎。用於骨髓炎、痤瘡,扁桃腺炎,外耳道炎、癤、癰,外傷感染,燒傷感染,乳腺炎,蜂窩織炎等的治療。

經典藥膳

山楂丹參茶

山楂10克,丹參6克,白糖20克。山楂去核,與丹參一起放入燉鍋內,加水200毫升,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煮15分鍾,去渣留汁,加白糖即可。活血化瘀。用於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

薤白

溫中,散結氣。

——《名醫別錄》

治少陰病厥逆泄痢,及胸痹刺痛,下氣散血,安胎。

——《本草綱目》

別名:小根蒜、山蒜、苦蒜、小麼蒜、小根菜、大腦瓜兒、野蒜、薤白頭、小獨蒜、野薤、野白頭等。

來源:百合科植物小根蒜和薤的地下鱗莖。

性味歸經:味苦、辛,性溫,歸肺、胃、大腸經。

產地溯源:主產於江蘇、浙江等地。

現代研究:薤白主要含有大蒜氨酸、甲基大蒜氨酸、大蒜糖等。藥理研究表明,薤白具有抑製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降血壓、降血脂等作用。

選購保存:薤白的選購以個大、質堅、飽滿、黃白色、半透明、不帶花莖者為佳。置幹燥處,防蛀。

效用特點

薤白是治療胸痹心痛的重要中藥。中醫認為,寒邪凝結於心脈、思慮過度、肝鬱氣滯、飲食失節、勞累傷脾、氣血不足、心失所養,或久病不愈、房勞傷腎等都可導致心脈不通而產生胸痹疼痛。薤白味辛可散寒,苦能降氣,性溫善散陰寒之凝滯,通胸陽之閉結,善於治療寒痰阻滯、胸陽不振所致胸痹證,常與瓜蔞、半夏、枳實等配伍;若治痰瘀胸痹,則可與丹參、川芎、瓜蔞等同用。

薤白的常規用法是加水煎煮,常規用量是5~9克。

治病驗方

枳實薤白桂枝湯:枳實12克,厚樸12克,薤白9克,桂枝6克,瓜蔞12克。水煎服。可通陽散結,祛痰下氣。用於胸陽不振、痰氣互結所致胸痹,症見胸滿而痛,或胸痛徹背、喘息咳嗽、短氣、氣從脅下衝逆、上攻心胸、冠心病心絞痛等見上述證候者可選用。

瓜蔞薤白半夏湯:瓜蔞實(全瓜蔞)12克,薤白9克,半夏9克,白酒70毫升。水煎服。可行氣解鬱,通陽散結,祛痰寬胸。用於痰盛瘀阻胸痹證,症見胸中滿痛徹背,背痛徹胸,短氣,或痰多黏而白;或冠心病心絞痛、風濕性心髒病等見上述證候者可選用。

薤白酒:瓜蔞24克,薤白12克,白酒適量。將上述材料加水煎服。可通陽散結,豁痰下氣。用於治療胸痹,症見胸背疼痛,痰多喘悶,氣短不得臥;或冠心病、心絞痛等見上述證候者也可以選用。

備用成藥

鎮心痛口服液:益氣活血,通絡化痰。用於氣虛血瘀、痰阻脈絡、心陽失展所致的胸痹,症見胸痛、胸悶、氣短、乏力、肢冷,或冠心病心絞痛見上述證候者。

舒心降脂片:活血化瘀,通陽化濁,行氣止痛。用於氣滯血瘀、痰濁阻絡所致的胸悶、胸痛、心悸、乏力、脘腹痞滿,或冠心病、高脂血症見上述證候者。

經典藥膳

薤白三七雞肉湯

雞肉(連骨)500克,薤白60克,陳皮6克,三七12克,生薑、紅棗、米酒各適量。三七洗淨,打碎成小粒狀;雞肉洗淨,切塊;陳皮水浸洗淨;薤白除去根須。把三七、雞肉、陳皮、生薑、紅棗放入沸水鍋內,用大火煮沸後,改小火煲2小時,放入薤白再煮沸片刻,調味,放入米酒攪勻。可行氣、通陽、散結。用於冠心病、高脂血症等。

川芎

主中風入腦,頭痛,寒痹,筋攣緩急,婦人血閉無子。

——《神農本草經》

血中氣藥也,辛宜散之,故氣鬱者宜之。

——《本草綱目》

別名:芎 、山鞠窮、台芎、香果、京芎、西芎、杜芎、芎營、藥芹、蛇休草等。

來源:傘形科植物川芎的幹燥根莖。

性味歸經:味辛,性微溫,歸肝、膽、心包經。

產地溯源:主產於四川、陝西、江西、湖北等地。

現代研究:川芎主要含有揮發油、生物堿(如川芎嗪等)、有機酸(如阿魏酸、大黃酸)及酯類等。藥理研究表明,川芎具有抑製血管平滑肌收縮、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冠脈血流量、改善心肌缺氧狀況、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腦及肢體血流量、降低外周血管阻力、預防血栓形成等作用。

選購保存:川芎的選購應該以個大、斷麵黃白、油性大、香氣濃鬱者為佳。貯存時應防潮、防蛀。

效用特點

相傳,藥王孫思邈帶徒弟到四川的青鬆林采藥,卻見一隻大雌鶴得了急病,不斷哀鳴。幾天後,藥王師徒再次到青鬆林,已不見病鳥,隻見幾隻白鶴在空中翱翔,嘴裏還叼著幾片葉子,而那葉子與不遠處峭壁上的綠草一模一樣。藥王經過親身實踐,證明這種草具有活血通經、祛風止痛的作用。藥王隨口吟道:“四川青城天下幽,神仙洞府第一流。奇草仙鶴巧銜遞,來自穹蒼頂上藥。”於是“川芎”由此得名。

川芎味辛性溫,既能活血又能行氣,被稱為“血中之氣藥”,以活血、行氣、止痛見長,可用於治療氣血瘀滯所致的冠心病心絞痛,常與丹參、桂枝、檀香等配伍使用。

川芎的常規用法是加水煎煮,用量為3~10克。需要注意的是:陰虛火旺、多汗、月經過多者以及孕婦需慎用。

治病驗方

血府逐瘀湯:桃仁12克,當歸9克,紅花9克,生地黃9克,川芎5克,赤芍6克,牛膝9克,桔梗5克,柴胡3克,枳殼6克,甘草3克。加水煎服。可活血祛瘀。用於治療胸中血瘀證,症見胸痛如針刺,且疼痛部位固定,或伴心煩失眠、急躁易怒等。

備用成藥

速效救心丸:行氣活血,祛瘀止痛,增加冠脈血流量,緩解心絞痛。用於治療氣滯血瘀型冠心病心絞痛。

經典藥膳

川芎紅花當歸燉子雞

川芎片、當歸片、紅花各適量,子雞1隻,料酒、鹽、蔥、薑、高湯各適量。紅花洗淨,子雞宰殺後去毛及內髒、爪。將子雞放入燉鍋內,加入料酒、鹽、蔥、薑,再加入高湯,放入當歸、川芎和紅花後大火燒沸,再用小火燉煮1小時即成。每日一次,每次吃雞肉50克,隨意喝湯。可活血化瘀,滋補氣血。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宜食用。

川芎燉水蛇

水蛇1條,川芎片6克,紅花6克,當歸片6克。紅花擇去雜質;水蛇切段,放入鍋中,加入料酒、蔥、薑和高湯,再放入當歸、川芎、紅花,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燉約1小時,調入鹽即可。每日1次,隨意食用,可活血化瘀。用於冠心病患者。

冰片

主心腹邪氣,風濕積聚,耳聾,明目,去目赤膚翳。

——《新修本草》

療喉痹、腦痛、鼻鼽、齒痛、傷寒舌出、小兒痘陷。通諸竅,散鬱火。

——《本草綱目》

別名:龍腦、桔片、龍腦香、梅花冰片、羯布羅香、梅花腦等。

來源:龍腦香科植物龍腦香的樹脂加工品。也有用菊科植物艾納香(大艾)葉經蒸餾後冷卻所得的結晶品(稱為“艾片”),以及用鬆節油等製成的人工合成品。

性味歸經:味辛、苦,性微寒,歸心、脾、肺經。

產地溯源:主產於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地。

現代研究:冰片主要含有右旋龍腦、葎草烯、α-欖香烯、石竹烯等倍半萜,以及齊墩果酸、麥珠子酸、積雪草酸、龍腦香醇、古柯二醇等三萜化合物。藥理研究表明,冰片具有鎮痛、抗菌、抗炎作用,並可促進人體對藥物的吸收。

選購保存:冰片的選購以片大而薄、色潔白、質鬆脆、清香氣濃者為佳。置於陰涼處,密封保存。

效用特點

冰片味道辛香,如果周圍的人貼了膏藥,我們經常能聞到一股清香微帶一點涼絲絲的味道,那就是冰片的氣味。冰片主歸心經,具有開竅醒神的功能,對冠心病或中風病人出現的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等症,具有急救的療效。由於冰片性偏寒涼,為涼開之品,多用於治療熱性病的神誌昏迷,例如我們所熟悉的安宮牛黃丸;若閉證屬寒,常與蘇合香、安息香、丁香等溫開藥配伍,如蘇合香丸。

現代研究證實,冰片具有顯著的擴張冠狀動脈、改善心肌血流、抗心肌缺血、降低心肌耗氧量等作用,能夠快速地緩解胸悶、胸痛等心絞痛的症狀,所以眾多治療冠心病的中成藥中都含有冰片。

冰片的用法一般是做成丸藥或散劑,不用水煎服,用量是0.15~0.3克。

治病驗方

冰片粉:燈心3克,黃柏(並燒存性)1.5克,白礬(煆過)2.1克,冰片0.9克。將以上中藥共同研為粉末,每以0.3~0.6克吹患處,治風熱喉痹。

冰片黃柏丸:冰片0.9克,黃柏150克。兩藥研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次以麥冬湯服十丸,治口瘡咽燥。

冰硼散:冰片5克,硼砂(煆)50克,朱砂6克,玄明粉50克。用以上中藥製作丸藥。可清熱解毒和消腫止痛。用於治療咽喉疼痛、牙齦腫痛和口舌生瘡。

備用成藥

麝香保心丸:芳香溫通,益氣強心。用於氣滯血瘀所致的胸痹,症見心前區疼痛、固定不移;或心肌缺血所致的心絞痛、心肌梗死見上述證候者。

益心丸:益氣溫陽,活血止痛。用於治療心氣不足、心陽不振、瘀血閉阻所致的胸痹,症見胸悶心痛、心悸氣短、畏寒肢冷、乏力自汗;或冠心病心絞痛見上述證候者。

經典藥膳

冰片雞蛋油

雞蛋、黃油、冰片各適量。取雞蛋10個(或更多),煮熟去蛋白,用蛋黃幹炸黃油,每50克雞蛋油加入冰片0.3~3克,密閉儲存備用。外搽皮損瘡麵,或滴入瘺管內,可治療燙傷瘡麵。

銀杏葉

活血止痛。主治冠狀動脈硬化性心髒病心絞痛,血清膽固醇過高症,痢疾,象皮腫。

——《全國中草藥彙編》

別名:白果葉。

來源:銀杏科植物銀杏的幹燥葉。

性味歸經:味甘、苦、澀,性平,歸心、肺經。

產地溯源: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

現代研究:銀杏葉主要含有黃酮、萜內酯、酚酸、聚異戊烯醇等。藥理研究表明,銀杏葉具有擴張血管、降低血管阻力、增加血流量、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抗血小板聚集、抑製血栓形成、保護腦細胞、改善學習記憶、抗衰老、調節血脂、降低血糖等作用。

選購保存:銀杏葉的選購以外觀完整、無蟲蛀,且顏色綠、稍嫩者為佳。密封,放陰涼、幹燥、通風處保存。

效用特點

銀杏樹素有“活化石”的美名,其葉子有著極高的藥用價值,目前多用於心腦血管疾病等的治療。

中醫學認為瘀血堵塞血管,導致血脈運行不暢,不通則痛,可導致胸痹心痛,即冠心病心絞痛;又瘀血阻絡,經脈不通,肢體關節萎廢不用,可導致中風偏癱,即腦血栓、腦栓塞、腦血管痙攣等。

銀杏葉擅長活血化瘀,通絡止痛,所以對於屬於中醫瘀血阻絡證的上述疾病有良好的治療作用。此外,銀杏葉還有降低膽固醇、防治動脈硬化的作用,這也是其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科學依據之一。

銀杏葉的常規用法是加水煎服,用量為5~10克,目前已製成多種口服製劑和注射劑,以方便人們使用。

治病驗方

銀杏瓜蔞丹參汁:銀杏葉15克,瓜蔞15克,丹參15克,薤白12克,鬱金9克,生甘草5克。水煎服。可治療冠心病心絞痛。

銀杏山楂大黃汁:山楂30克,銀杏葉20克,大黃10克,丹參15克,瓜蔞10克,海藻10克。水煎服。可活血通脈,輔助治療高脂血症。

備用成藥

銀杏葉膠囊(口服液、片):活血化瘀、通絡。用於治療瘀血阻絡引起的胸痹,心痛,中風;或冠心病穩定型心絞痛、腦梗死見上述證候者。

經典藥膳

五味銀杏紅棗蜜

五味子250克,銀杏葉250克,蜂蜜1000克,紅棗250克,冰糖50克。將五味子、銀杏葉、紅棗洗淨;銀杏葉切碎;紅棗皮肉撕開,加水浸泡2小時。三藥用中火煎沸後改用小火煎約1小時,濾出藥汁,加水再煎第二次,去渣取汁,合並藥液,用小火先煎30分鍾,使藥液變濃,再加入蜂蜜和冰糖,不加蓋熬煉30分鍾,離火,冷卻後裝瓶。日服2次,每次服20克,飲時用溫開水調服,3個月一個療程。可養五髒,助心氣。用於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等。

青果幹貝球

取冬瓜、青菜各300克,胡蘿卜1根,銀杏葉30克,白果15個,幹貝3個,澱粉、鹽各適量。冬瓜、胡蘿卜分別洗淨去皮挖成球狀,用沸水燙熟後撈出,放入涼水內再涮一遍,撈出瀝幹水。白果、青菜放入沸水中燙一下;青菜先擺於碗的底部。幹貝泡發,放入電飯鍋中煮熟後,用手撕成細絲。鍋中放入銀杏葉,加入適量水,用中火煮至還剩一半湯汁。煮好的銀杏葉湯中放入冬瓜球、胡蘿卜球、白果和幹貝絲,加鹽、澱粉,倒入碗內即可。

青皮

主氣滯,下食,破積結及膈氣。

——《本草圖經》

青橘皮,破滯氣,削堅積之藥也??此劑苦能泄,辛能散,芳香能辟邪消瘴,運行水穀,誠專功也。

——《本草彙言》

別名:青橘皮、青柑皮等。

來源: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變種的幹燥幼果或未成熟果實的果皮。

性味歸經:味苦、辛,性溫,歸肝、膽、胃經。

產地溯源:主產於福建、四川、江西、湖南、浙江、廣西、貴州、廣東、雲南等地。

現代研究:青皮主要含有揮發油類如α-側柏烯、α-蒎烯、α-月桂烯、辛醛等,黃酮類如橙皮苷、新橙皮苷等,以及左旋辛孚林乙酸鹽、天冬氨酸、穀氨酸、脯氨酸等。藥理研究表明,青皮具有調整胃腸功能、利膽、祛痰平喘、升高血壓、強心等作用。

選購保存:青皮商品分四花青皮和個青皮兩種。四花青皮以外皮黑綠色、內麵白色、油性大者為佳;個青皮以黑綠色、斷麵黃白色或淡黃棕色、堅實、皮厚、香氣濃鬱者為佳。貯存時防潮、防蛀。

效用特點

青皮與陳皮來源於同一種植物,但陳皮是成熟果實的果皮。青皮因果實沒有成熟,所以果皮顏色發青。

中醫學認為,青色入肝,所以青皮最善於疏理肝氣,而具有疏肝破氣、消積化滯的作用,多用於肝鬱氣滯犯胃所致的胃腹疼痛或食積腹痛等病證。

若脘腹冷痛,可將青皮配溫通散寒之桂枝、理氣健脾之陳皮同用;對食積氣滯引起的脘腹脹痛,與山楂、神曲、麥芽等消食健胃藥一同使用;如果氣滯比較明顯的,則可與木香、檳榔或枳實、大黃等藥同用,以行氣導滯。

青皮的常規用法是加水煎煮,用量一般為3~9克。青皮性烈、耗氣,氣虛者及孕婦不適合服用。

治病驗方

青皮湯:青皮6克,莪術4克,三棱4克,陳皮3克,神曲3克,延胡索2克,加生薑,用水煎服。可理氣健脾,消積化聚。用於治療脹痛、脘腹痞滿。

備用成藥

柴胡舒肝丸:疏肝理氣,消脹止痛。用於肝氣不舒,胸脅痞悶,食滯不清,嘔吐酸水。

寬胸舒氣化滯丸:舒氣寬中,消積化滯。用於肝胃不和、氣鬱結滯引起的兩脅脹滿、呃逆積滯、胃脘刺痛、積聚痞塊和大便秘結。

經典藥膳

青皮粥

青皮10克,大米50克。以青皮加水煎取藥汁;大米加水如常法煮粥,將熟時加入青皮汁,調勻,再煮至熟,趁溫熱食用。可疏肝破氣、消積化滯。用於胸脅脹痛、乳房腫痛、疝氣腫痛、食積氣滯、血瘀疼痛等症。

枳殼青皮燉豬肚

豬肚500克,枳殼12克,青皮6克,生薑4片。將豬肚切去肥油,用鹽擦洗,並用清水反複漂洗幹淨,再放入沸水中脫去腥味,刮去白膜。把全部用料放入鍋內,加水適量,大火煮沸,再小火煮2小時,調味即可。飲湯食肉。可行氣消滯、和胃止痛。用於潰瘍病、慢性胃炎屬肝胃不和者,症見胃脘脹痛、痛無定處、時作時止,伴有噯氣頻繁、大便不暢等。

枳實

除胸脅痰癖,逐停水,破結實,消脹滿,心下急痞痛,逆氣,脅風痛,安胃氣,止溏泄,明目。

——《名醫別錄》

別名:鵝眼枳實、綠衣枳實、川枳實、江枳實等。

來源:芸香科植物酸橙及其栽培變種或甜橙的幹燥幼果。

性味歸經:味苦、辛、酸,性微寒,歸脾、胃經。

產地溯源:酸橙主產於四川江津、湖南沅江、江西新幹;甜橙主產於四川、貴州。四川、江西產量最大,以產於江西的“鵝眼枳實”最為著名,為道地藥材。

現代研究:枳實主要含有黃酮,如橙皮苷、新橙皮苷、柚皮苷等以及維生素C、辛福林、N-甲基酪胺等。藥理研究表明,枳實具有抑製胃腸道運動、收縮子宮平滑肌、抗潰瘍、抗菌、抗炎、抗病毒、強心、利肝、保膽、抑製血栓形成、抗變態反應、抗氧化等作用。

選購保存:枳實的選購以皮青黑、肉厚、色白、瓤小、體堅實、香氣濃者為佳。貯存時防潮、防蛀。

效用特點

枳實質堅硬,氣清香,是一味理氣健脾、消積導滯的傳統中藥材。

中醫學認為,對脾胃損傷較大的因素為暴飲暴食或飲食不節,飲食積滯胃腸,使其運化失職,出現胃腹痞滿、脹痛。此時可借助枳實辛行苦降、消積導滯的作用,配合消食的山楂、麥芽、神曲等藥同用。

若胃腸積滯引起熱結便秘、腹滿脹痛等症狀,則多將枳實與大黃、芒硝、厚樸等泄熱導滯之品一起使用,如大承氣湯。

若是胃腸感受濕熱之邪,引起瀉痢、裏急後重,多與黃芩、黃連等清熱燥濕藥同用來治療,如枳實導滯丸。

枳實炒後作用較平和,一般水煎服3~9克,大劑量使用時亦可用到30克。枳實的行氣作用較強,孕婦應謹慎使用。

治病驗方

枳實汁:枳實6~10克,加水煎服。可治療便秘。

枳實導滯丸:大黃30克,枳實15克,神曲15克,茯苓9克,黃芩9克,黃連9克,白術9克,澤瀉6克,共為末,水泛為丸服,每次6~9克。可消食導滯、清熱祛濕。用於治療濕熱食積之腹部脹痛,下痢泄瀉,或大便秘結、小便短赤等。

枳實芍藥湯:枳實、芍藥各12克,水煎服。可治產後腹痛,脹滿。

備用成藥

清瀉丸:清熱,通便,消滯。用於實熱積滯所致的大便秘結;或習慣性便秘見上述證候者。

經典藥膳

枳實燉母雞

母雞1隻,枳實30克,生薑、蔥、大蒜、八角、料酒、花椒、鹽各少許。將母雞去毛及內髒,洗淨,將枳實裝入雞腹內,用白線縫合,將雞下鍋內,與其餘佐料加適量水同燉,至雞熟即可。可疏肝和胃、理氣除脹。用於腹部脹滿、食欲不佳、情誌抑鬱等。

利膽消石茶

金錢草300克,炒黃柏150克,炒枳實135克,大黃45克。金錢草、炒黃柏、炒枳實、大黃一起研為末。每次取45克,放入暖壺中,倒入沸水,加蓋悶20分鍾。服用時倒出,稍涼後代茶飲。可清熱利濕、通淋、化痰散痞、清熱解毒。用於治療肝膽結石、尿路結石。

梔子

梔子,若用佐使,治有不同:加茵陳除濕熱黃疸,加豆豉除心火煩躁,加厚樸、枳實可除煩滿,加生薑、陳皮可除嘔噦,同元胡破熱滯瘀血腹痛。

——《本草正》

別名:山梔子、木丹、鮮支、卮子、越桃、黃荑子、黃梔子等。

來源:茜草科植物梔子的幹燥成熟果實。

性味歸經:味苦,性寒,歸心、肝、肺、三焦經。

產地溯源:產於中國長江以南各省,以湖南、江西產者為佳。

現代研究:梔子主要含有梔子苷、異梔子苷、山梔子苷、去羥梔子苷、梔子酮苷、綠原酸、奎寧酸、棕櫚酸、丹皮酚、梔子素、藏紅花素、紅花酸、多糖、D-甘露醇、膽堿、熊果酸等。藥理研究表明,梔子具有保護肝細胞、退黃、利膽、促進胰腺分泌、抗炎、鎮靜、抗驚厥、抗菌、瀉下、降低血壓等作用。

選購保存:梔子的選購以藥材幹燥、個小、皮薄、飽滿、色紅豔、完整者為佳。置通風、幹燥處保存。

效用特點

梔子為三大苦寒藥之一,具有很強的清熱瀉火、清利下焦、肝膽濕熱的功效。

濕熱蘊結肝膽,易致肝膽氣機不暢,膽汁疏泄失常,濕熱鬱蒸,進而出現皮膚發黃、眼睛發黃、飲食減少、身體疲倦等症,如黃疸型肝炎、溶血性黃疸、病毒性肝炎等多見這些症狀。這時可以用梔子配伍茵陳、大黃等利濕退黃藥同用,如茵陳蒿湯;或配以黃柏來瀉熱利濕治療。

梔子的用法一般是5~10克水煎煮。外用時,生品適量研末調敷。由於梔子苦寒傷胃,脾虛便溏者不要使用。

治病驗方

梔子柏皮湯:梔子9克,甘草3克,黃柏6克。水煎服。可清熱利濕。用於治療濕熱黃疸,傷寒身熱發黃等。

梔子湯:梔子仁12克,黃芩9克,柴胡12克,升麻9克,龍膽草9克,大黃9克,瓜蔞9克,芒硝6克。水煎服。可清熱,利濕,退黃。用於治療黃疸,遍身黃如橘子色,心腹滿急。

備用成藥

烏軍治膽片:可疏肝解鬱,利膽排石,瀉熱止痛;用於治療肝膽濕熱所致的脅痛、膽脹,症見脅肋脹痛、發熱、尿黃;或膽囊炎、膽道感染或膽道術後見上述證候者。

經典藥膳

梔子粥

梔子仁3克,大米50克,白糖適量。將梔子仁研細粉,煮粥,早、晚餐溫熱食用。可清熱降火,涼血解毒。用於治療黃疸、熱病心煩、目赤紅腫、鼻出血、尿血、瘡瘍熱毒等。

茵陳梔子仁粥

茵陳15克,梔子仁6克,香附6克,車前草30克,大米50克,白糖適量。將前4味藥加水共煎湯,去渣取汁,與大米一起加水煮成粥,加適量白糖即可服食。可清熱利濕,疏肝解毒,消退黃疸;用於肝膽濕熱之肝炎,症見皮膚黃染、脅肋疼痛、口苦、食欲不振等。

蓮梔梨汁粥

蓮子15克,梔子6克,陳皮6克,雞內金10克,梨3個,大米50克,白糖15克。將雞內金研成細末,梨搗爛擠汁。把蓮子、梔子、陳皮入砂鍋煎取濃汁,去渣,然後放入大米、雞內金、白糖、梨汁煮粥即可。可瀉火除煩,清熱利尿,養心補脾,理氣健脾,適用於滯熱內生型患兒服用。

豆蔻

主積冷氣,止吐逆反胃,消穀下氣。

——《開寶本草》

白豆蔻,其功全在芳香之氣,一經火炒,便減功力;即入湯液,但當研細,乘沸點服尤妙。

——《本草通玄》

益脾胃、去寒,又治客寒心胃痛。

——《珍珠囊》

別名:白豆蔻、豆蔻仁、多骨、殼蔻、白蔻、圓豆蔻等。

來源:薑科植物白豆蔻或爪哇白豆蔻的幹燥成熟果實。

性味歸經:味辛,性溫,歸肺、脾、胃經。

產地溯源:白豆蔻主產於泰國、柬埔寨、越南。爪哇白豆蔻主產於印度尼西亞。

現代研究:豆蔻主要含有揮發油如α-環糊精、α-蒎烯、α-蒎烯、丁香烯、龍腦乙酸酯、α-鬆油醇、芳樟醇、檸檬烯等成分。藥理研究結果顯示,豆蔻可以化濕消痞,行氣溫中,開胃消食,有促進胃液分泌、興奮腸蠕動、解酒毒等作用。

選購保存:豆蔻的選購應該以個大飽滿,質硬成團,果皮薄而完整,皮色潔白,有油性,氣香濃鬱,味辛者為佳。密閉,置陰涼幹燥處保存,防蛀。

效用特點

豆蔻是一味化濕行氣、溫中止嘔、開胃消食的常用中藥,主要用於治療濕濁中阻、不思飲食、胸悶不饑、寒濕嘔逆、胸腹脹痛、食積不消等病證。通常將豆蔻與藿香、厚樸、陳皮等燥濕理氣之品同用治療。

豆蔻常規應用為3~6克,水煎服,但應注意入水煎劑時應後下。陰虛內熱,或胃火偏盛,口幹口渴,大便燥結者不宜使用。

豆蔻歸肺經,能宣化濕邪,還經常用於濕溫初起,胸悶不饑之證。此外,豆蔻還是一味止嘔的良藥,對於胃寒、濕阻、氣滯引起的嘔吐效果最好,可以單用,也可配合藿香、半夏等藥一起使用。

治病驗方

白豆蔻湯:白豆蔻15克,訶子15克,幹薑15克,厚樸22克,水煎服。可化濕行氣。用於治療腸胃受濕、濡瀉無度、腹痛食少,或飲食不化。

三仁湯:杏仁15克,白蔻仁6克,滑石18克,通草6克,竹葉6克,厚樸6克,薏苡仁18克,半夏10克。水煎服。可宣暢氣機,清利濕熱。用於治療濕溫病初起,頭痛惡寒,身重疼痛,麵色淡黃,胸悶不饑,午後身熱等;或腸傷寒、胃腸炎等見上述證候者可選用。

備用成藥

禦製平安丸:溫中和胃,行氣止痛,降逆止嘔。用於濕濁中阻、胃氣不和所致的暈車暈船、惡心嘔吐、胸膈痞滿、噯腐厭食、脘腹脹痛、大便溏泄。

經典藥膳

豆蔻饅頭

白豆蔻15克,麵粉1000克。將白豆蔻打成細末,麵粉發好後,揉入白豆蔻粉,製成饅頭,上籠蒸熟,即可食用。可開胃健脾、理氣消脹。用於胸腹脹滿、食欲不振等症。

豆蔻烏骨雞

白豆蔻6克,草果6克,烏骨雞1隻,調味品適量。烏骨雞宰殺去內髒,洗淨;草果置炭火燒至外部枯黑,同豆蔻研為細末,裝入紗袋,塞入雞腹中,置砂鍋內,加水適量,煮沸後用小火煨至雞熟透,放入調味品即可,喝湯吃雞。可補脾胃,止瀉痢。用於腹部脹痛,腹瀉,飲食減少,食積不化等。

豬苓

豬苓,凡四苓、五苓等方,並皆用此,性雖有類澤瀉,同入膀胱腎經,解熱除濕,行竅利水,然水消則脾必燥,水盡則氣必走。

——《本草求真》

開腠理,治淋、腫、腳氣,白濁,帶下,妊娠子淋,胎腫,小便不利??開腠理,利小便,與茯苓同功。但入補藥不如茯苓也。

——《本草綱目》

楓樹苓,其皮去黑作塊似豬屎,故以名之。肉白而實者佳,用之削去黑皮。

——《本草經集注》

別名:粉豬苓。

來源:多孔菌科真菌豬苓的幹燥菌核。

性味歸經:味甘、淡,性平,歸腎、膀胱經。

產地溯源:豬苓主產於陝西、山西、河北、河南、雲南等地。

現代研究:豬苓主要含有豬苓葡聚糖、甾類化合物、遊離及結合型生物素、粗蛋白等。藥理研究表明,豬苓具有利尿、抗腫瘤、防治肝炎、增強免疫、抗菌等作用。

選購保存:豬苓的選購應以個大、外皮色黑、斷麵色白、體重較重者為佳。貯存時,應保持衛生,並注意防潮、防蛀。夏季氣溫較高,儲藏前應對環境進行消毒,消除汙染源。如若發現有黴跡、蟲蛀,需及時晾曬;嚴重時用磷化鋁、溴甲烷等熏殺。

效用特點

豬苓是一味專用的利水消腫藥物,藥性沉降,歸腎、膀胱經,善通利水道,利水作用較強,可以用於水濕停滯的各種水腫,單味應用即可取效。

《子母秘錄》記載治療妊娠從腳至腹腫、小便不利;《楊氏產乳方》記載治療通身腫滿、小便不利,皆單用一味豬苓為末,熱水調服。

治療水濕內停所致之水腫、小便不利,常與澤瀉、茯苓、白術等同用。

豬苓的常規用法是加水煎煮服用,用量是6~12克。

治病驗方

四苓散:茯苓250克,豬苓250克,澤瀉250克,白術250克。研成粉末,一次服用9克,一日1~2次。可利水滲濕。能夠治療小便不利,水濕泄瀉等。

豬苓湯:豬苓9克,茯苓9克,澤瀉9克,滑石9克,阿膠9克。水煎服。可利水,清熱,養陰。用於治療下焦蓄熱,水停陰傷,小便不利,發熱,渴欲飲水,心煩不寐,惡心嘔吐等;或慢性腎炎、泌尿係感染等見上述證候者可選用。

豬苓丸:豬苓(去黑皮)15克,肉豆蔻10克,黃柏(去粗皮,炙)0.3克。上3味藥搗為末,米湯和丸,如綠豆大,每服10丸,食前熱水下。可治腸胃寒濕,嗜臥不食。

備用成藥

豬苓多糖:利水滲濕。用於提高機體的細胞免疫功能,對白血病患者可減少出血和感染,延長患者生存期;同時可抗腫瘤、抗輻射,治療風濕病、水腫、肺癌、胃癌等。

經典藥膳

豬苓瓜皮鯽魚湯

鯽魚500克,豬苓30克,冬瓜皮30克,生薑4片。鯽魚去鱗、鰓及內髒,洗淨;豬苓、冬瓜皮、生薑洗淨,與鯽魚一齊放入沙煲內,加清水適量,大火煮沸後,改用小火煲2小時,調味食用。可健脾祛濕,消腫利水。用於治療肝硬化腹水、營養不良性水腫屬脾虛水濕內停者,症見形體消瘦、體倦食少、小便不利、輕度腹水,或下肢水腫,或皮膚黃疸。

治白濁,莖中痛,痔瘺壞瘡。

——《本草綱目》

別名:百枝、竹木、赤節、粉萆 、金剛、山田薯、土薯蕷、麻甲頭、粉背薯蕷、黃萆 、黃山薑、土黃連、黃薯、纖細薯蕷、纖細萆 、山萆 等。

來源:薯蕷科植物綿萆 、福州薯蕷或粉背薯蕷的幹燥根莖。

性味歸經:味苦,性平,歸肺、脾、胃經。

產地溯源:綿萆 、福州薯蕷皆稱為“綿萆”,主產於浙江、福建;粉背薯蕷稱為“粉萆”,主產於浙江、安徽、江西、湖南。

現代研究:萆 主要含有薯蕷皂苷、鞣質、澱粉、蛋白質等。藥理研究表明,萆 具有抗真菌作用。

選購保存:萆 的選購以斷麵色黃白、片大較薄、有彈性、整齊不破碎者為佳。宜存放於通風幹燥處,防潮。

效用特點

萆 具有利濕去濁的功效,是治療膏淋的要藥。膏淋是中醫病名,屬於淋證的一種,類似於現代醫學泌尿生殖係統疾病,如乳糜尿、急慢性前列腺炎等,以小便混濁、白如米泔為主要症狀。中醫認為膏淋的發生與腎和膀胱關係密切,因為腎有主水的功能,維持著機體的水液代謝,膀胱有貯尿和排尿的功能,兩者共同作用完成水液的代謝和排泄。當腎和膀胱功能失常就可導致一係列病變。淋證就是由於濕熱蘊結於腎與膀胱,導致腎和膀胱的水液代謝功能失常,出現小便不利、淋瀝澀痛、小腹感覺牽扯樣疼痛等症狀。若病情久治不愈,脾腎虧虛,致使精微物質不能被機體吸收而隨尿液排出,則發生膏淋。萆善於清利濕熱,分清去濁,具有恢複機體升清降濁的功能,也就是恢複機體攝納精微物質以營養全身,促使代謝廢物排出體外的功能,臨床上常與烏藥、益智仁、石菖蒲同用,治療小便混濁、白如米泔的病證。

萆 一般用量為10~15克,水煎服。腎陰虧虛、潮熱盜汗、遺精滑精的患者不宜使用。

治病驗方

萆 分清飲:益智仁9克,萆 9克,石菖蒲9克,烏藥9克。水煎服。可分清化濁,溫腎利濕。用於治療小便頻數,白如米泔;或乳糜尿、慢性前列腺炎等上述證候者可選用。

備用成藥

萆 分清丸:分清化濁,溫腎利濕,可用於腎不化氣、清濁不分所導致的白濁、小便頻數;或慢性前列腺炎、功能性尿頻等見上述證候者也可以選用。

經典藥膳

薏仁萆 粥

薏苡仁30克,萆10克,大米100克,冰糖適量。薏米、大米淘洗幹淨,萆 加水先煎取汁,加入薏苡仁、大米煮粥,調入冰糖,稍煮即可。可消熱利濕。用於治療濕熱內蘊、口苦、心煩少寐、小便赤熱、遺精等症。

萆 冰糖飲

萆 、玉米須各30克,冰糖25克,蓮須15克。將全部材料衝洗幹淨,共放鍋中,加入1500毫升水,煎煮至剩500毫升藥液時,撈去藥渣,加冰糖攪化即可。分3次飲完,或倒保溫杯中代茶飲用,每天1劑。萆 可治濕濁下注、婦女白帶等症。玉米須有利尿泄熱、平肝利膽的功效。幾味合用,適合濕熱蘊結型帶下患者,症狀見帶下量多、色黃或黃白、質黏膩、氣味腥穢,伴有胸悶口苦、納食較差,或小腹作痛,或帶下色白質黏如豆腐渣樣、外陰瘙癢、小便黃少、舌苔黃膩或厚等。

乳香

乳香,活血祛風,舒筋止痛之藥也??又跌仆鬥打,折傷筋骨,又產後氣血攻刺,心腹疼痛,恒用此,鹹取其香辛走散,散血排膿,通氣化滯為專功也。

——《本草彙言》

別名:乳頭香、塌香、天澤香、摩勒香、多伽羅香、浴香等。

來源:橄欖科植物乳香樹或其他同屬植物皮部滲出的油膠樹脂。

性味歸經:味辛、苦,性溫,歸心、肝、脾經。

產地溯源:乳香主產於非洲索馬裏、埃塞俄比亞等地。

現代研究:乳香主要含有樹脂、樹膠和揮發油。藥理研究表明,乳香具有鎮痛、消炎、促進傷口愈合、祛痰、鎮痛作用;以乳香為首味藥的子宮丸比多種抗菌素有更強烈的抑菌作用,且能有效地殺滅滴蟲。

選購保存:乳香的選購以色淡黃、顆粒狀、半透明、無雜質、氣芳香者為佳。置陰涼幹燥處,防潮、防蛀。

效用特點

乳香因源於乳香樹脂,呈長卵形滴乳狀,氣香芬芳而得名。

乳香辛香走竄,味辛“能行”,善走血分,故可促進血液的運行而擅長止痛,有活血、散瘀、止痛的功效,是治療外傷科疾病的要藥。

治跌打損傷,常與同是樹脂類藥材的沒藥一起配伍使用,或與血竭、紅花等傷科藥物同用,以活血、消腫、止痛。

乳香的常規用法是清水煎服,成人每天用量為3~10克,宜炒去油用。外用適量,生用或炒用,研成粉末外敷患處。注意:乳香對胃腸道有較強的刺激性,可引起嘔吐、腹痛、腹瀉等,因此素體脾胃虛弱、胃口不好或胃病患者慎用;因其能促進血行、消散瘀血,所以孕婦及無瘀滯者忌用。

治病驗方

七厘散:朱砂60克,麝香6克,冰片6克,乳香75克,紅花75克,沒藥75克,血竭500克,兒茶120克。將上述材料研成極細的粉末,口服,每次服用1~1.5克,每日1~3次;外用,調敷患處。可散瘀消腫,定痛止血。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筋斷骨折,瘀血腫痛,刀傷出血,無名腫毒,燒傷燙傷。

活絡效靈丹:當歸15克,丹參15克,乳香15克,沒藥15克。水煎服。可活血祛瘀,通絡止痛。用於治療各種瘀血阻滯之痛證,尤適宜於跌打損傷,症見傷處疼痛,傷筋動骨或麻木酸脹,或內傷血瘀、心腹疼痛、肢臂疼痛等症。

備用成藥

九分散:活血散瘀,消腫止痛。用於治療跌撲損傷,瘀血腫痛。

奇應內消膏: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用於治療跌打扭傷所致的急性閉合性軟組織損傷,症見局部腫脹、疼痛、活動受限。

大七厘散:化瘀消腫,止痛止血。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疼痛,外傷出血。

跌打活血散:舒筋活血,散瘀止痛。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疼痛,閃腰岔氣。

跌打丸:活血散瘀,消腫止痛。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閃腰岔氣。

經典藥膳

山藥芍香湯

山藥、白芍藥、薏苡仁、茵陳各9克,黨參、杏仁、百部、乳香各5克,茯苓、柴胡、連翹各3克。將上述材料加水煎,分2次服,每日1劑。可治療乳腺癌。

血竭

主五髒邪氣,帶下,心痛,破積血,金瘡生肉。

——《新修本草》

治一切惡瘡疥癬,久不合者,敷。此藥性急,亦不可多使,卻引膿。

——《日華子本草》

別名:麒麟竭、海蠟、麒麟血、木血竭等。

來源:棕櫚科植物麒麟竭果實滲出的樹脂經加工製成。

性味歸經:味甘、鹹,性平,歸肝經。

產地溯源:主產於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伊朗等國,中國的廣東、台灣等地也有種植。

植物形態:多年生常綠藤本,長l0~20米。莖具葉鞘並遍生尖刺。羽狀複葉在枝梢上互生,在下部有時近對生;葉柄及葉軸具銳刺;小葉線狀披針形,長20~30厘米,寬約3厘米,先端銳尖,基部狹,脈3出,平行。肉穗花序,開淡黃色冠狀花,單性,雌雄異株;花被6個,排成2輪;雄花雄蕊6個,花藥長錐形;雌花有不育雄蕊6個,雌蕊1個,瓶狀,子房略呈卵狀,密被鱗片,花柱短,柱頭3深裂。果實核果狀,卵狀球形,徑2~3厘米,赤褐色,具黃色鱗片,果實內含深赤色的液狀樹脂,常由鱗片下滲出,幹後如血塊狀。種子1顆。

現代研究:血竭主要含有血竭素、血竭紅素、去甲基血竭素、去甲基血竭紅素、黃烷醇、查耳酮、樹脂酸等。藥理研究表明,血竭有抑製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抗菌抗炎等作用。

選購保存:血竭的選購以外色黑似鐵、研粉紅似血、火燃嗆鼻、有苯甲酸樣香氣者為佳。置陰涼幹燥處,防潮、防蛀。

效用特點

血竭色紅走血分,長於散瘀滯,瘀血散則血脈通,“通則不痛”,所以有活血、散瘀、定痛的作用,為傷科及其他瘀滯刺痛病症的要藥。

治療跌打損傷,筋骨疼痛,青紫腫塊,既可單用研末外敷患處,也常配乳香、沒藥、兒茶等同用。

治療產後瘀滯腹痛、痛經、經閉及其他瘀血停留所引起的心腹疼痛如針刺樣者,可與當歸、莪術、三棱等配伍,加強活血止痛效力。

瘀血散則血脈通,血脈通則血液運行如常,不會溢於脈外引起出血。故血竭既能消散瘀血,又能止血,且止血而不留瘀,適用於瘀血阻滯、血液不循經所致的出血病證,如外傷出血、痔瘡出血等。

血竭既可內服,也可外用。內服多入丸、散劑,研末服,每次用量1~2克。注意:血竭主要通過活血化瘀而發揮治療作用,沒有瘀血證的患者不宜使用;孕婦及月經期忌用,以免動胎氣或引起月經過多。

治病驗方

麒麟血散:血竭(麒麟血)、沒藥、當歸、白芷、赤芍藥、桂心各50克。研成細末,用溫酒調下,每日2~3次。用於治療傷損筋骨、疼痛不可忍等症。

血竭丸:血竭、沒藥、滑石、牡丹皮(同煮過)各50克,以上諸藥研為末,以醋糊丸,大小如梧桐子,服之。用於治腹中血塊。

血竭粉:血竭適量,研為細末,用自津唾調和,頻塗,可治痔漏疼痛不可忍。

血竭蒲黃粉:血竭、蒲黃各等分,研末,吹之,可治鼻出血。

備用成藥

血竭散:用於產後敗血衝心,胸滿上喘,語言顛倒,健忘失誌,胎衣不下。

回生第一丹(散、膠囊):活血散瘀,消腫止痛。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閃腰岔氣,傷筋動骨,皮膚青腫,血瘀疼痛。

續斷

主傷寒,補不足,金瘡癰傷。折跌,續筋骨,婦人乳難。

——《神農本草經》

婦人崩中漏血,金瘡血內漏,止痛生肌肉,及腕傷惡血腰痛,關節緩急。

——《名醫別錄》

為治胎產、續絕傷、補不足、療金瘡、理腰腎之要藥也。

——《本草經疏》

別名:接骨、小續斷、接骨草、川斷、龍豆、屬折、南草、鼓錘草、和尚頭、川蘿卜根、馬薊、黑老鴉頭、山蘿卜等。

來源:川續斷科植物川續斷的幹燥根。

性味歸經:味苦、辛,性微溫,歸肝、腎經。

產地溯源:主產於四川、湖北、湖南、貴州等地,以四川、湖北產的質量較佳。

現代研究:續斷主要含有三萜皂苷和揮發油。藥理研究表明,續斷具有促進組織再生、鎮痛、止血、排膿等作用。

選購保存:續斷的選購以條粗、質軟、皮部嫩褐色為佳。貯存時防潮、防蛀。

效用特點

相傳有位郎中,他有種讓人起死回生之神藥,一群惡霸企圖騙取此處方。不料郎中揭穿其陰謀,不願獻出秘方,竟被打得遍體鱗傷,動彈不得。說也奇怪,一個月後郎中被打斷的腿竟好了,於是又到村裏賣藥。惡霸們知道了,再次找到郎中打斷了他的腿骨,還把他扔進了山溝裏。一位好心的樵夫發現了郎中。郎中指著附近一種葉似羽毛開紫花的野草,請樵夫煎給他服。兩個月之後,郎中傷愈。這樣,能接續斷骨的草藥便慢慢地傳開了,人們給它取名為“續斷”。

骨折是骨傷科中常見病證之一。用於治療中除采用手法複位、夾板固定、練功活動等外治法外,配合藥物治療也是最關鍵的一環。續斷善能活血祛瘀,其又具補益之功,有補肝腎的作用,肝藏血,主筋,腎藏精,主骨,精血充足,筋脈骨骼得以滋養,故續斷擅長強壯筋骨,而有續筋接骨、療傷止痛之能,是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筋傷骨折的佳品。尤其是對於老年骨折及一些遲緩愈合的骨折,效果較好。

續斷一般用水煎服,用量為9~15克,也做成丸劑、散劑服用。外用一般研成末外敷。同時注意如果病人所患關節疼痛見紅腫熱痛的則不應該服用。

治病驗方

續斷泥:續斷搗爛成泥狀,局部外敷,治療跌打損傷。

備用成藥

腰疼丸:行氣活血,散瘀止痛。用於治療腰部閃跌扭傷與勞損,症見腰痛、遇勞加重。

外用無敵膏:活血消腫,祛風除濕,通痹止痛,清熱拔毒。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風濕麻木,肩腰腿痛,瘡癤紅腫疼痛。

經典藥膳

續斷自然銅酒

續斷30克,煆自然銅60克,白酒500毫升。將前兩味藥物用白酒浸泡7天後服用。可補肝腎,續筋接骨。用於筋骨折傷。

豐胸湯

羊肉500克,蜂蜜100毫升,幹地黃、當歸身、續斷各50克,懷牛膝10克,黃芪5克。羊肉洗淨切成片或絲備用。將羊肉、幹地黃、當歸身、續斷、懷牛膝、黃芪入砂鍋,加水煲2~3小時。取濃汁,汁中再入蜂蜜,熬成麥芽糖樣,出鍋即可。此膳偏溫補,秋冬季服用比較好。適合虛勞羸瘦、瘦凹者食用。

枳子

枳(音止) (音矩),味甘,平,無毒。主頭風,小腹拘急。一名木蜜。其木皮,溫,無毒。主五痔,和五髒。以木為屋,屋中酒則味薄,此亦奇物。

——《證類本草》

解酒毒無如枝矩子之妙,一名枳??趙以德治酒人發熱,用枝矩子而愈,即此也。

——《證治準繩》

別名:木蜜、樹蜜、拐棗、天藤、還陽藤、雞爪子、蜜屈律、白石木子、木珊瑚等。

來源:鼠李科植物枳 帶有肉質果柄的果實或種子。

性味歸經:味甘、酸,性平,歸脾經。

產地溯源:主產於陝西、廣東、湖北、浙江、江蘇、安徽、福建等地。

現代研究:枳 子主要含有黑麥草堿、枳苷、葡萄糖及蘋果酸鉀等。藥理研究表明,枳子具有解酒、抗脂質過氧化、抗肝損傷、利尿、降壓、增強耐寒和耐熱等作用。

選購保存:枳 子的選購以果柄肉質肥大、果實灰褐色、種子紅褐色、無雜質者為佳。貯存時防潮、防蛀。

效用特點

枳 子作為傳統解酒藥,素有“千杯不醉枳 子,一杯醉倒鬧羊花”之說。中醫認為飲酒對人體的利弊與酒量和體質有關,正如《本草綱目》中提出酒“少飲則和血行氣,壯神禦寒。痛飲則傷神耗血,損胃亡精,生疾動火”,表明過度飲酒將導致“亂其清明,脾胃受累,易生痰,動火助欲”等危害。

對於枳 子的解酒功效,據傳還是偶然發現的。一人在用枳 子樹的木材修房子時,一不小心一塊木頭掉進了酒缸,結果酒化為水了。宋代的一本中藥古籍《本草圖經》有指出:枳 子木能敗酒味。到金、元時期,人們逐漸改用其果實和種子來解酒。

枳 子具有善解酒毒、清胸膈熱的作用,所以對於一般的醉酒諸症常選用枳 子治療,多配合麝香研末為丸服,如《世醫得效方》中的枳子丸;對於飲酒過度造成吐血的,則可用枳 子配用紅甘蔗,燉豬心服來醒酒止血。

解酒藥雖然可以不同程度地緩解頭暈、嘔吐、反胃等酒後不適感覺。但絕不能據此認為自己有了“盔甲護體”,就可以毫不節製地飲酒。

枳 子的常規用量是10~15克,水煎服。

治病驗方

枳 子丸:枳 子60克,麝香3克。為末糊丸服。可解酒毒,清胸膈熱。用於治療飲酒過多,又受酷熱,津液枯燥,血澀,小便多,肌肉消鑠,專嗜冷物寒漿。

枳 湯:枳 子15克,加水煎服。可益胃生津,止消渴,解酒毒。用於治療胃陰不足,口渴欲飲,飲不解渴,消穀善饑的消渴,醉酒傷胃等。

枳 子四莓湯:鮮枳 子4枚,四匹瓦、蛇莓各10克。將以上三味用清水洗淨後,一同放入瓦罐中,加入適量清水,先以大火燒沸,改用小火燉20分鍾,濾出湯汁頓服。本湯具有祛風通絡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肝風內動,手足抽搐,頭風等病症。

經典藥膳

枳 子粥

枳 子15克、大米50克、白糖適量。將枳子搗碎,裝入紗布袋內煎湯煮粥。可除煩渴,解酒毒。用於治療熱病煩渴、醉酒、酒精中毒等。

枳 橘皮竹茹湯

枳 子30~60克、橘子皮15克、竹茹15克。將諸藥加水煎湯,飲服。可生津除煩,健胃和中。用於治療飲酒過度,心煩口渴,嘔逆不食等。

蒼術

能健胃安脾,諸濕腫非此不能除。

——《珍珠囊》

主頭痛,消痰水,逐皮間風水結腫,除心下急滿及霍亂吐下不止,暖胃、消穀、嗜食。

——《名醫別錄》

別名:赤術、馬薊、青術、仙術、茅術、南術、仙薑、山芥等。

來源:菊科植物茅蒼術或北蒼術的根莖。

性味歸經:味辛、苦,性溫,歸脾、胃經。

產地溯源:主產於湖北、江蘇、河南、安徽、河北、山西等地,以河南桐柏、安徽太平、江蘇茅山所產質量較好。

現代研究:蒼術主要含揮發油,油中主含蒼術醇(α-桉葉醇和茅術醇的混合結晶物),其他尚含蒼術酮、維生素A樣物質、B族維生素及菊糖等。藥理研究表明,蒼術有抗實驗性胃炎及胃潰瘍、明顯促進胃腸運動、預防肝細胞損害、降血糖、抗缺氧、排鈉、阻斷煙堿受體等作用。

選購保存:蒼術商品分關蒼術、北蒼術、茅蒼術等,選購以藥材形如鏈球狀、質堅實、無須毛、外表呈黑棕色、斷麵為黃白色、顯朱砂點、有油性、放置後生白毛狀結晶者為佳。貯存時防潮、防蛀。

效用特點

蒼術在中藥經典著作《神農本草經》中被列為上品,是一味常用的燥濕健脾藥。相傳宋代醫家許叔微因喜歡睡前飲酒造成身體不適,常覺得胃中轆轆作響,脅下疼痛,飲食不香,偶吐酸水。此病正是因長期嗜酒,濕濁內生,濕邪阻胃引起。遂用蒼術1斤、紅棗15個、生麻油半兩調和製成小丸,堅持每天服用50粒,後逐漸增量,數月後怪病好了。蒼術苦溫燥濕以祛濕濁,辛香健脾以和脾胃,具有燥濕健脾的作用,對脘腹脹滿、嘔惡吐瀉有較好療效。

蒼術使用方法及劑量一般為水煎服,5~10克。陰虛內熱、氣虛多汗者忌服。

治病驗方

蒼術小椒丸:蒼術60克,小椒30克,上藥研為細末,醋糊為梧桐子大小的丸,每次服20~30丸。可治泄瀉。

越鞠丸:香附6克,川芎6克,蒼術6克,神曲6克,梔子6克,共研為末,水泛為丸服。可行氣解鬱。用於治療飲食不化,胸膈痞悶,嘔吐吞酸,惡心嘔吐,腹部脹滿疼痛;胃神經官能症、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膽石症、膽囊炎、肝炎等見上述證候者可選用。

黃柏蒼術汁:黃柏、蒼術各15克,加少許薑汁,水煎服。可治關節炎證屬濕熱者。

備用成藥

舒肝平胃丸:疏肝和胃,化濕導滯。用於肝胃不和、濕濁中阻所致的胸脅脹滿、胃脘痞塞疼痛、嘈雜噯氣、嘔吐酸水、大便不調。

香砂平胃顆粒:健脾燥濕,理氣和中。用於濕食阻滯所致的胃痛,症見胃脘脹痛、飲食減少、餐後脹甚、噯氣酸腐、口黏便溏。

經典藥膳

蒼術粥

蒼術10克,大米100克,白糖少許。將蒼術擇淨,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時調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可燥濕健脾,祛風除濕。用於治療濕阻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倦怠乏力、軟弱無力等。

蒼術山藥粥

蒼術6克,山藥10克,大米15克。蒼術水煎取汁,山藥打碎浸泡,與大米同煮為糜粥,兌入藥汁調勻食用。可補益脾胃,燥濕運脾。用於治療消化不良等。

三七

三七根,止血之神藥也,無論上中下之血,凡有外越者,一味獨用亦效,加入補血補氣藥之中則更神。蓋止藥得補而無沸騰之患,補藥得止而有安靜之休也。

——《本草新編》

三七,世人僅知功能止血住痛,殊不知痛因血瘀則痛作,血因敷散則血止。三七氣味苦溫,能於血分化其血瘀。故凡金刃刀剪所傷,及跌撲杖瘡血出不止,嚼爛塗之,或為末摻,其血即止。且以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漏、經水不止、產後惡露不下,俱宜自嚼,或為末,米飲送下即愈。

——《本草求真》

別名:山漆、金不換、參三七、田七、盤龍七、滇三七、血參、佛手山漆、田漆等。

來源:五加科植物三七的幹燥根及根莖。

性味歸經:味甘、微苦,性溫,歸肝、胃經。

產地溯源:主產於雲南、廣西等地。

現代研究:三七主要含有皂苷、黃酮苷、氨基酸等。藥理研究表明,三七能夠縮短出血和凝血時間,具有鎮痛、抗血小板聚集、溶栓、造血、降低血壓、減慢心率、抗心律失常、降低心肌耗氧量和提高心肌對氧的利用率、擴張腦血管、增加腦血管流量、提高免疫、抗炎、抗衰老等作用。

選購保存:三七的選購以個大、體重、質堅、表明光滑、斷麵灰綠色或黃綠色者為佳。貯存時防潮、防蛀。

效用特點

明朝偉大的醫藥學家李時珍首次將三七收入《本草綱目》中,也叫山漆,因其善治金瘡破損,促進創口愈合,如漆粘物,向來被稱為“止血神藥”,可以單用三七內服或外敷瘡麵,也可與血竭、兒茶等散瘀止血藥同用。

相傳,一個年輕人患了一種疾病,口鼻出血不止,雖經多方醫治仍無效果。一天,一位姓田的醫生路過,他取出一種草藥的根,研磨成粉給青年吞下,不大功夫血竟然止住了。青年把田醫生留下的一些神奇草藥的種子種到土裏。一年後那草藥長得非常茂盛。知府大人的獨生女患了出血症,多方治療不見好轉,無奈隻好貼出告示:能治好女兒病者,招其為婿。青年聞知後帶上自種的草藥,二話沒說,拿出草藥研成末給小姐服下。誰知不到一個時辰,小姐竟死了。知府大怒,命人將青年捆起嚴刑拷打,他被逼講出實情。

知府大人即令捉拿了田醫生,並將其定為“謀害殺人”罪。臨刑之日,田醫生萬般無奈,隻好向親自監斬的知府大人解釋說:“此草藥對各種血症都有療效,但須長到三至七年才有效。青年所用之藥,僅長滿一年,本無藥性,當然救不了小姐。”說罷,他從差役手中要過利刀,在自己大腿上劃一刀,鮮血直流,他從自己的藥袋中取出藥粉,內服外敷,即刻便血止痂結。在場的人驚訝不已,知府大人後悔不已,隻好放了田醫生。

人們為了記住這一慘痛教訓,就把這種藥定為“三七”,表示必須生長到3~7年才有用。

三七不但能止血,而且能消散瘀血,促進血液運行,消腫止痛,為治療傷科跌打損傷、青紫腫塊、瘀滯腫痛的良藥。治跌打損傷,可與乳香、沒藥等同用,能夠加強散瘀、消腫、止痛的作用。

使用三七時,多研末吞服,每天1~1.5克。外用適量,研末外摻或調塗患處。因為三七能促進血行,所以孕婦慎用。

治病驗方

化血丹:花蕊石9克,三七6克,血餘炭3克。可止血化瘀。用於治療咯血,吐血,衄血,兩便下血,並治婦女閉經成症瘕者。

治吐血方:雞蛋1枚,磕入碗中,和三七末3克,藕汁一小杯,陳酒半小杯,蒸熟,食之。

七定散:龍骨、象皮、血竭、人參、三七、乳香、沒藥、降香末各等分,為末,溫酒下,主治刀傷。

備用成藥

雲南白藥膏:活血散瘀,消腫止痛,祛風除濕。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風濕疼痛等症。

雲南白藥氣霧劑:活血散瘀,消腫止痛。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肌肉酸痛及風濕性關節疼痛等症。

三七傷科片:活血祛瘀,止痛止血。用於治療跌打刀傷,遠年瘀患,勞積內傷,咯血,吐血,筋骨腫痛,風濕麻木。

三七活血丸:通絡散瘀。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初期腫脹嚴重者。

經典藥膳

三七藕蛋羹

鮮藕汁100克,三七粉5克,雞蛋1枚,鹽、植物油各適量。將藕汁放入鍋內,加入適量水煮沸。將雞蛋磕入碗內,加入三七粉調勻,倒入沸湯內,加入適量鹽、植物油,燒至蛋花熟,出鍋即成。可益血化瘀。用於胃出血、跌打瘀血等症。

三七蒸雞

三七20克,母雞1隻,料酒、鹽、味精、薑片、蔥段、清湯各適量。將母雞宰殺,去毛、內髒、爪尖,洗淨,剁成塊放入盆內。三七—半打粉,另一半蒸軟切成薄片,放入盆內,再加入料酒、鹽、味精、薑片、蔥段,注入清湯,入鍋蒸2小時即成。可補虛益血。用於治療久病體虛,產後血虛,吐血、咯血、跌打瘀血等症。

三七酒

三七5克,白酒500毫升。將三七洗淨切片,放入酒瓶內,注入白酒,密封,浸泡7天即成。三七借酒勢之引導,其止血、散瘀的功效更強。用於吐血、咯血、便血、跌打瘀血等病症。

山羊血三七末方

幹山羊血50克,三七10克。幹山羊血、三七共研成細末,服用時,每次0.3克,適量黃酒衝服,每日2次。可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用於治療外傷瘀血腫痛。

三七首烏粥

三七5~10克,何首烏60克,大米100克,紅棗10克,白糖適量。將三七、何首烏洗淨,放鍋內加水煎20分鍾取藥汁,去渣。將大米、紅棗洗淨,加入鍋內,加適量白糖和水煮粥。將藥汁倒入粥中, 用小火煮至黏稠,再蓋5分鍾燜煮片刻即可。每日早、晚頓服。忌用鐵鍋。可治療高脂血症。

益氣養血安神粥

黃芪、夜交藤各30克,當歸、桑葉各12克,三七6克,胡麻仁10克,小麥100克,紅棗10個,白糖適量。小麥洗淨,用清水浸泡1小時。黃芪、夜交藤、當歸、桑葉、三七、胡麻仁一同放入砂鍋中,加水煎取汁液。將小麥及紅棗放入藥汁中煮成粥,加白糖調味即可。每日2次,空腹溫食。適用於婦女更年期綜合征,表現為精神恍惚、時常悲傷欲哭、不能自持、失眠多夢者。

三七老雞燉肉湯

三七50克,豬瘦肉150克,雞肉100克,桂圓肉60克。雞肉處理幹淨;三七和桂圓肉分別洗淨。將三七研成細末;豬瘦肉用水洗淨。將豬肉盛於瓷罐中,放入雞肉、桂圓肉,再將藥末撒在肉上,加清水一杯,不可放鹽,隔水燉熟即可。三七止血、止痛,豬肉潤燥、養陰、補虛。共用,可活血化瘀、健體補益,且不傷陰血。

茵陳

主氣滯,下食,破積結及膈氣。

——《神農本草經》

治通身發黃,小便不利,除頭痛,去伏瘕。

——《名醫別錄》

別名:茵陳蒿、綿茵陳、石茵陳、絨蒿、臭蒿、安呂草、婆婆草、野蘭蒿、黃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