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虛心求教,不懂就問(1 / 1)

孔子名丘,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於公元前551年誕生於春秋時代的魯國(今山東曲阜)。孔子自幼勤奮好學,15歲時就確立了堅定的學習誌向,開始走上了自學的道路。他不僅刻苦努力,認真讀書,而且虛心好問,他的許多學問是他隨時隨地向別人請教得來的。他問過有名的學者,也問過普通的農夫;他問過白發蒼蒼的老人,也問過梳著小辮的孩童;他還願意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能夠“不恥下問”。從這當中,他體會到一個道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意思說,幾個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學習的人。

有一次,孔子有機會進入魯國的太廟。太廟是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地方,裏麵陳列著許多文物古器,還常舉行祭祀活動,在這裏,可以了解曆史和有關的典章製度。孔子進太廟後,就下功夫認真地進行考察,對每一件不明白的事,都向別人請教。從廟裏陳列的件件文物古器到舉行儀式時伴奏的音樂,樣樣都要找人問個究竟。活動結束後,他還拉住別人的衣袖,繼續問一些自己不明白的問題。他這樣做,曾被人看不起。有人說:“誰說這個年輕人懂得禮呢?他跑進太廟,什麼事都要問。”孔子聽了說:“不懂就問,這就是禮啊!”這就是古書上記載的“子入太廟每事問”的故事。

點擊成長:

三人行,必有我師。孔子之所以被後人尊為一代聖人,這固然和他的學術成就有關,但是和他好學善問的學習態度也是分不開的。對於自己不知道的知識,要學會發問,這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一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