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哈佛人的追求目標,他們時時刻刻都在為這一目標而努力著。哈佛人懂得以感恩的心善待生活,更懂得以如海般的心胸去包容自己不喜歡的人。他們常常告訴自己:不要為小事而煩惱,每天都心懷希望。
沒有感恩,就沒有快樂
感恩是一種處世哲學,也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一個智慧的人,不應該為自己沒有的斤斤計較,也不應該一味索取和使自己的私欲膨脹。學會感恩,為自己所擁有的而對世界充滿感恩,感謝生活給予你的恩賜。這樣你才會有一個積極的人生觀,這樣你才會有一個健康的心態。
哈佛學子認為每天都對身邊的人道聲謝,不僅會使自己有積極的想法,還會讓別人感到快樂。
在別人需要幫助時,伸出援助之手;而當別人幫助自己時,以真誠的心微笑著表達感謝;當你悲傷時,有人會抽出時間來安慰你等等,這些小小的細節都源於一顆感恩的心。
有一天傑克遜失業了,一切來得那麼突然。一個程序員,在軟件公司幹了8年,他一直以為將在這裏做到退休,然後拿著優厚的退休金頤養天年。但是,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這家公司倒閉了。
傑克遜的第三個兒子剛剛降生,他感謝上帝的恩賜,同時意識到,重新工作迫在眉睫。作為丈夫和父親,自己存在的最大意義,就是讓妻子和孩子們過得更好。
他的生活開始淩亂不堪,每天的工作就是找工作。一個月過去了,他沒找到工作。除了編程,他一無所長。
終於,他在報上看到一家軟件公司要招聘程序員,待遇不錯。傑克遜揣著資料,滿懷希望地趕到公司。應聘的人數超乎想像,很明顯,競爭將會異常激烈。經過簡單交談,公司通知他一個星期後參加筆試。
憑著過硬的專業知識,筆試中,傑克遜輕鬆過關,兩天後麵試。他對自己8年的工作經驗無比自信,堅信麵試不會有太大的麻煩。然而,考官的問題是關於軟件業未來的發展方向,這些問題,他竟從未認真思考過。
傑克遜覺得公司對軟件業的理解,令他耳目一新,雖然應聘失敗,便是他覺得收獲不小,有必要給公司寫封信,以表感謝之情。於是立即提筆寫道:“貴公司花費人力、物力,為我提供了筆試、麵試的機會。雖然落聘,但通過應聘使我大長見識,獲益匪淺。感謝你們為之付出的勞動,謝謝!”
這是一封與眾不同的信,落聘的人沒有不滿,毫無怨言,竟然還給公司寫來感謝信,真是聞所未聞。這封信被層層上遞,最後送到總裁的辦公室。總裁看了信後,一言不發,把它鎖進抽屜。
3個月後,新年來臨,傑克遜收到一張精美的新年賀卡,上麵寫著:尊敬的傑克遜先生,如果您願意,請和我們共度新年。賀卡是他上次應聘的公司寄來的。原來,公司出現空缺,他們立馬就想到了傑克遜。
這家公司是美國微軟公司,現在聞名世界。十幾年後,憑著出色的業績,傑克遜一直做到了副總裁。
看完這個故事,讓人不禁感悟到心懷感恩,無需高調宣揚,心懷感恩,無需山盟海誓,心懷感恩,無需甜言蜜語;有時一個真誠的微笑,一句簡單的問候,一次舉手之勞......都會給人帶來溫暖,給人帶來希望。我們在感恩別人的同時,也要學會感恩自己,感恩自己給別人帶來了快樂,給自己帶來了幸福。
1920年,林語堂獲得官費到美國哈佛大學做研究生的機會。不料他到美國後,官費卻遲遲不至,頓時使他陷入了困境。他遂打電報向國內告急。很快,他收到了2000美金,得以在異國順利完成學業。為此,十分感恩的林語堂一回到北平,就去向北大校長蔣夢麟麵謝為自己及時彙款一事。
很顯然,林語堂是感恩的,危難時刻的那筆錢幫了他的大忙。所以,他一回國第一件事情就是去向自己的恩人表達感激之情。
亨利·基辛格出身哈佛大學,是諾貝爾和平獎的獲得者,是外交界的“教父”式人物。在中國也是一位幾乎家喻戶曉的明星式的人物,中國人對他都相當有好感,不僅是因為他促成了中美的正式外交,或許還有他對中國人的感恩。
1969年3月18日,華盛頓白宮因中蘇關係的惡化引起了一段談話:“尼克鬆總統問:‘亨利先生,拋開我們的身份和意識形態的分歧。你認為,中國、蘇聯這兩個國家哪個更可愛些?’基辛格認真考慮了一會兒,才笑著說:‘閣下,你明明知道,這兩個國家都是我不願談論的,如果一定讓我講,我似乎偏向一點中國……我是一個猶太人,創世紀前,我們的國家遭到了毀滅,猶太人無家可歸,四處逃亡,而又處處碰壁。一個國家接納了我們,那就是中國。二次大戰中,猶太人又遭劫難,許多國家因畏懼德國人,將猶太人拒於國門之外。又是中國,在上海港接納了二千多猶太,使他們免遭暴屍大海的厄運……’”
中國人聽到這句話一定會對亨利·基辛格充滿好感的,這分明包含著對中華民族的感恩之情。畢竟,感恩就像陽光一樣溫暖著人心,有誰會不喜歡他人發自內心深處的讚美與感激呢?另外,基辛格多次訪問中國,把一個親切、紳士的形象留在了大部分中國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