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友的基礎——找出“共同點”
一天,安傑羅與珍妮共同乘坐了一輛公車。出於客套和禮貌,她們隨便地攀談了幾句,隨後她們聊得越來越投機。原來,在交談中她們驚喜地發現,她們都懷孕三個月,她們都熱愛南部烹飪和內部設計,而且她們住在相同的住宅區。她們為上天賜予的這種緣分感慨萬分,因為相互之間的相同之處,她們緊緊地擁抱在一起,友誼就這麼誕生了。
一個共同的話題是引發人們交談和開展一段友誼的前提。如果你想認識更多的朋友,你就需要從對方身上找到可以引發共鳴和讓對方感興趣的話題。
在開頭的故事裏,安傑羅之所以和珍妮由陌路人發展成為親密的好朋友也正因為她們之間存在了太多的共同點,這些讓她們在對方的身上獲得了親切感。
人們總是會對與自己有著相似點的人產生更多的關注和好感。那些功成名就的權勢人物在看到和自己未成名前有著相同經曆的人時都會給予更多的幫助和關注。大家常聽到“英雄惜英雄”這句話,也就是因為他們之間存在著太多的共同點,他們才更能深刻地理解對方的感受和觀點,也才容易視對方為知己。也許他們因為立場的不同成不了朋友,但是他們卻會在心裏對對方產生好感。這是人類的本性使然,也是人類渴望被認同的心理在“作祟”。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句話透露出人們在與朋友相處時的心理現象。人總是無意識地接受與自己存在共同點的人,因為存在“共同點”,所以他們彼此之間就有一種安全感和信任感;因為有“共同點”他們總會在對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也因為有“共同點”,對方能比別人更了解和體恤自己的感受。有誰不愛自己呢?人們常常就在無形之中把對自己的愛延伸到了他人身上,自然地也把對方當成了自己的朋友和知己。所以,想得到朋友,就先要讓對方看到你和他的共同點。
有人覺得尋找“共同點”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有些人總是能夠找到讓對方感興趣的話題從而受到別人的歡迎。
在北京的某家百貨商店裏,一位士兵對服務員說:“請你把那個東西拿給我看看。”他把“我”說成了字典裏查不到的地道的蘇北土語。此時旁邊一個人聽到這個士兵的發音後,也用手指著貨架上的一個商品對服務員說出同樣的話,語氣中透露著蘇北鄉土氣息。這使得兩個陌生人相視一笑,出門後就開始攀談起來,從老家問到部隊,然後又談到今後的打算,一句鄉音,讓兩個身在異地的老鄉很快成了朋友。
人們之間總是會存在著很多“共同點”,但是更多人忽視了它們,因此他們無法成為朋友。這也是為什麼大家總能看到有人在社交場合中被冷落的原因。
總之,人們的心理總是很微妙的。如果你能得到他們的認同,使其視你為同路人,那麼你們之間的關係就會向前跨越一大步。
“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很多人都喜歡錦上添花,認為此時投入成本所得的收效是最為顯著的。因此,這類人總在他人得意的時候才注意到別人的重要性,希望借此引起他們的注意從而沾點光。
但是這種錦上添花的行為有時盡管做足了工夫收到的效益也是很少的。因為別人春風得意之時,來錦上添花之人趨之若鶩,你所做的事隻能引得他們一笑,頂多讓他們心裏記得有你這麼一個人。事實上,人們通常認為在危難之時給予自己幫助的人反而是最為真誠和值得信賴的。因此,從對方的心理角度講,做好錦上添花實在不如雪中送炭。
人們認為在困難時得到的幫助是最為真誠和最無所圖謀的行為,樂於施恩的人才是最值得信賴的人。從這個心理角度來講,做雪中送炭之人才能體現出你的真誠,也最能贏得別人的信任和尊重。
在別人得意之時給予的讚賞和獻媚不會使他的現狀有所改觀,在朋友困難之時所盡的微薄之力對於他來說也許就是給他的最大支持和鼓勵,因而也最能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因此,大家不妨隨時了解一下周圍的朋友的需要,時刻關心他們,幫助他們脫離困境;當朋友身患重病時多多去探望他們,多談談朋友關心和感興趣的話題;當朋友遇到挫折心情沮喪時,多給予他鼓勵和支持;當朋友愁眉苦臉、鬱鬱寡歡時,親切詢問他原因,並開導他。這些適時的幫助都會像陽光一樣溫暖朋友受傷的心靈,給他們希望,這些也都是雪中送炭的行為。
讓朋友幫忙也要適可而止
凡事都要適可而止,萬不可強求他人為你做什麼。如果你在處理朋友關係時不考慮到對方的心理反應,其結果往往是事與願違的。處理朋友關係上人們常會犯如下三種錯誤:
1要求朋友做超出能力的事情
小李的收入不多,每月的工資除正常開銷外所剩無幾,因此積蓄有限。然而朋友小張欲買房,非讓小李借給他三萬元錢不可。小李無能為力,未滿足小張的要求,然而因小張搞友情強製而產生反感,並最終疏遠了小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