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僅用口頭語言交流,還利用體態語言進行溝通。最常用且較為典型的體態語言是手勢語和姿態語。
●在人際交往中,體態語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了解了這一點,不僅有助於理解別人的意圖,而且能夠使自己的表達方式更豐富、表達效果更直接,進而使人際關係更和諧。體態語言豐富而微妙,是人們內心的顯露、情感的外化。
小心!不要讓體態語言出賣你的心
語言是人類溝通感情、交流思想的工具。一提到語言,大家想到的一般都是口頭語言。然而,廣義的語言還包括體態語言。通過對行為、表情等體態的觀察,我們會發現體態語言往往比口頭表達更容易泄露秘密。
正所謂:“意在言外。”一個人在做口頭表達時常會有所顧慮,尤其是在正式場合,口頭表達往往會失真。不過,若是能夠細心觀察看明白對方的體態語言,探尋到真正的答案卻並非難事。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期,東條英機即將出任日本首相。由於這件事非常機密,各大報刊均未獲知結果。而記者的任務就是要以最快的速度獲得最新的消息,然而,無論記者如何探詢,議會大臣都三緘其口。
當時有一名記者非常聰明,他知道大臣們不會大大方方地說出結果,於是他提了一個很奇妙的問題:“請問出任首相的人是不是禿子?”
大臣們的神色顯得有些猶豫,這名記者立即就得出了答案。
當時,首相候選人總共有3位:一位是滿頭銀發,一位是全禿,一位是半禿。東條英機是個半禿。記者提出問題後便發現一位大臣在猶豫思考:半禿是禿子嗎?
若論個人保密策略,政客顯然要比普通大眾高明。然而,一個人無論如何掩飾內心,也不可能滴水不漏。今天的政治家們深諳這個道理,他們知道自己的公共形象和行為舉止對政治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因此,他們會想方設法減少“泄密”。
現在,絕大多數有頭有臉的政治家都有自己的體態語言私人顧問。通過這些語言顧問的幫助,政治家們往往能夠借助體態語言表現“真誠、正直”,然而,其背後的真實情況往往並非如此。但作為公眾人物,這種謹小慎微的掩飾確是十分必要的。
其實,無論公眾人物還是普通大眾都需要掩飾自己的秘密。可是,有人會發覺無論自己怎樣少言寡語,也會被人知道秘密。事實上,泄密的不一定是口頭表達,體態語言往往更容易泄密。
從某種意義上說,體態語言甚至比口頭語言更加穩定。一個人要改變語言習慣還算比較容易,但若要改掉一個人的體態習慣就不是那麼容易了。比如絕望時抱頭、緊張時肌肉緊繃等,這些都是難以自控的行為,因此,從體態語言去了解別人會更準確。
當然,並非每個人都能夠透過別人的體態語從而知曉他人的心事,但善於細心觀察的人則能夠體會到他人的言外之意。這種能力要通過努力學習和長期實踐才能獲得。
由此可見,體態語言確實是一門有意義的學問。無論你想要窺破他人的小伎倆、大陰謀,還是想要使自己更保密,都應該注意體態語言。
每個人都是那麼心口不一
據心理學家觀察,在生活中,人們有時對於不想做的事情更容易答應下來,而對想做的事情則會表示拒絕。這就是心口不一的表現。雖然大家都知道心口不一的存在,但是要識別、看穿卻不容易,僅僅從話語上去體會是很難得出正確結論的。
人類學家雷·博威斯特指出,假如不考慮文化因素的作用,同時發生的語言和身體動作所蘊涵的真假應當是可以被預測的。因此,一個訓練有素的人應該能夠通過傾聽他人的話語而分辨出此人的姿勢動作。反過來說,在人們說話時,通過觀察其反應與動作,便可判斷出對方所說的語言是真是假。
心理學家發現,人的態度和行為並不總是很牢固地聯係在一起,所以別人口中說的話並不一定就是心中所想。但事實上,在某些情況下肢體語言甚至可以取代話語,發揮傳遞信息的功效。例如,一位女士對某位男士說“祝你好運”時,卻用可以殺人的眼神瞪他一眼,就完全能向這位男士傳遞出非常明確的信息。很顯然,在這裏語言表達不是真實的意思,眼神所傳達的信息才是準確的。
因此,麵對心口不一的表現,僅僅靠聽是不行的,還應該觀察對方的體態細節並做出理性思考。
體態語言與有聲語言相比的最大特點是真實性更強。其實,我們不應隻聽他們怎麼說,更應留心看他們怎麼做;不應隻注意他們的聲音,更應仔細辨讀他們的體態語言,這樣我們才會比較容易地把握他們的真實內心。
弗洛伊德認為,要了解說話人的深刻心理,單憑語言是不可靠的,因為人類語言所傳達的意識大多屬於理性層麵。經過理性加工後表達出來的語言往往不能率直地表露出一個人的真正意向。他說:“凡人皆無法隱瞞私情,盡管他的嘴可以保持緘默,但他的手腳卻會多嘴多舌。”
例如,有的主人嘴上對客人說“沒關係,再多坐一會兒吧”,可是雙手早已支在雙膝上或椅子扶手上,這位主人的內心其實是在說“你早就該離開了”!一個正在被領導錯誤地批評的人,當領導問他“知錯了嗎?以後改還是不改”時,他嘴上說:“我錯了,以後當然要改的。”而他卻眼望天花板,雙手交叉抱於胸前,那他心中的真實想法是:“我壓根兒就沒有錯,你讓我改什麼呢?”
又比如,在戀愛中,女士對男士說:“你是一個好人。”可是,她的眼睛卻飄移不定看著其他的地方,就說明她心中有另外的想法。而當女士一臉正經地對男子說“你真討厭”時,卻眼角微微吊起,就說明她對男子感覺很好。
在許多場合,當人們有“真不知道說什麼好”“心情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時候,人們便會借助坐立不安、手足無措、張目揚眉、拂袖而去等體態語言。因此,從體態語言去判讀對方,其結論會有更高的可靠性。
神奇的“第六感”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生理學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對自身的認識也越來越清楚。科學實驗表明,人體除了有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等5個基本感覺外,還具有對未來的預感,人們稱之為“直覺”,又稱“第六感覺”。
在生活中,人們經常會用“感知力強”“直覺靈敏”之類的話語來評價他人。其實,在這些評價當中,人們所談論的正是他們解讀他人體態語言的能力以及他們將體態語言與有聲語言進行對比以幫助交流的能力。“第六感”強的人能夠敏銳地解讀他人的體態語言。
也許某人的說話並沒有問題,但有時我們的“本能”會告訴我們對方撒了謊。可是,要我們拿出證據證明對方撒謊,我們又無從說起,這是怎麼回事呢?
事實上,這就是“第六感覺”的作用。一個人的直覺強,就能夠敏銳地覺察到對方的體態語言與他的話自相矛盾。演說者通常把這種“直覺”或“本能”稱之為聽眾意識或群組意識。
例如,假如座位上的聽眾將整個上半身都靠在椅背上,下巴微含,雙臂環抱於胸前,那麼這個時候“洞察力敏銳”的演說者就應該立刻覺察到他的演講並沒有打動台下的聽眾。演講者應該意識到此時此刻他需要改變方法,用另一種方式來引起觀眾的共鳴和互動。
有時你的聽眾會把一隻手放在臉上,手掌托住下頜,然後食指伸到麵頰上,其他手指都放在嘴邊,身體略向後移,離對方遠一點。這說明,他可能對你的說法持某種批判性的評估態度或者有某種想法正與你相反。
而如果聽眾的頭部傾斜、洗耳恭聽一陣子後,用手抓撫下巴(通常是用大拇指和食指),這種姿態在全世界都被認為是表達“很好,讓我考慮考慮”的意思;在做決定時很多人也會采用這種姿態。伴隨這種姿態的臉部表情往往是吊眼斜看,好像是要從遠處看出問題的關鍵在哪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