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認識預感(1 / 3)

當預感來臨時,無論來源於何處,都要處處留心。不要對“來自內心的聲音”充耳不聞。你的深層思維能認識到有意識思維一無所知的狀態和事物。

這段話告訴我們,預感是來自人的內心深處的一種聲音,它往往更接近事情的本質。很多人就是在認識預感的基礎上走向成功的,可以說那些偉大的人物都是認識預感、運用預感的高手。

聖雄甘地在前往英格蘭尋求解決印度問題的辦法時曾說:“我之所以這樣做,是由於我心裏有個聲音對我這樣說。”

甘地提到發自內心的“某種東西”。你可以稱它為一種力量,或者預感,怎麼稱呼都行。有人說它是主觀思維,另一些人叫它潛意識思維,還有人叫它宇宙思想,另外有些人說它是作為預感從內心發出的衝動。精神學家認為,無論是什麼,它總能產生某種結果,而你應該學會怎樣得到它。

這裏說它是“來自心裏的聲音”並不是指它來自外界,甘地肯定也並不是這個意思。但是,內心有“某種東西”在準確無誤、似曾相識、明確無疑地向他說話;而當它開始說話時,甘地遵循接收到的指令前進,跟著它來到英格蘭,甚至走到天涯海角。他知道,這種“來自內心的聲音”是值得信賴的引路者,知道當思維做好“聆聽”它的充分準備時,他就可以滿懷希望、滿懷信心地等待某一條明確的信息。

要認識預感我們就要明白,甘地並沒有強迫這種“聲音”隨時對他說話,或者對某種可稱為“癡心妄想”的願望起作用。甘地是一位非常謙卑、非常自製的精神領袖,總是將製定的目標和原則淩駕於個人需要或願望之上,這其中體現了他超越政府和人民的巨大力量。除了正義之外,政府和人民什麼也不能給他。他們知道討價還價是不行的,知道隻要來到這位聖人的麵前,就必須麵對真理。無論他們想給甘地施加多大壓力,甘地從來都不為所動,直到“來自內心的聲音”開口。

你可以很好地培養這種“聲音”。所有的人都能聆聽到它。使自己的身心都安靜下來,專心聆聽,那麼,人們也許會將這種內心深處的指令用同樣的話語表達出來,對他們而言,這種“聲音”可能是一種說不清的、隻要作出重大決定就會出現的情感或信念。

但是,想聆聽這種聲音也很難啊!很小的時候你可能就覺得,要想引起某人注意,需要先喊上幾嗓子,製造一點騷亂才行。長大後,你也許會通過將別人比下去或占據支配地位,來作為在社會上獲取成功的手段。這其實就是浮躁的來源。如果是這樣,不妨培養用耳和內心思維聆聽的藝術,聆聽你深層本性提出的忠告。深層本性是你不可褻瀆的一部分、一種更高的智慧,無論你願意叫它什麼,都不那麼容易獲得。

發明大王愛迪生就是聆聽這種“內心聲音”的大師。當他潛心鑽研某項發明、努力產生使發明者付諸實施的想法時,就會運用有意識思維積累所有已知的事實,然後坐在實驗室某條凳子上或沙發上,等著這種想法“無中生有地猛然襲來”。

當愛迪生這位“大師”抽時間“打盹兒”的時候,他的助手卻仍然在繼續刻苦鑽研,但愛迪生最終總能帶著問題的答案醒來。有時候,在得到答案之前,他必須打上好幾個“盹兒”,但是,問題總能通過這種方式解決。同時,愛迪生必須通過科學研究做好迎接它的準備,而且充分聚斂了內心創造力,以便為自己提供答案。

1931年10月21日的一張報紙刊載了一篇文章,講述了愛迪生與兩位交情長達50年的助手——弗雷德·奧特和查爾斯·達利合作時,最終怎樣揭開了製造合成橡膠的奧秘的故事。

這篇文章寫道:

星期一,他(愛迪生先生)便開始進入神情恍惚的狀態之中。(他正在等“來自內心的聲音”向他說話的機會。)不過,達利和奧特仍在艱苦地做著實驗。到了星期二晚上,答案在電光石火間揭開了神秘麵紗。(通過這種方式論述愛迪生或他助手的深層思維,真是太美妙了!)

很顯然,正是這三位科學家思維中的某種創造力,最終產生了他們孜孜以求的答案。這個答案來得如同“晴天霹靂”,它並非某種有意識思考或深思熟慮的結果。“砰”的一聲,它出現在那裏!內心深處的聲音說話了,它將他們過去所有的工作結晶提煉,然後在一瞬間將問題的答案交給他們,現在他們知道怎樣合成橡膠了。

當你確定自己想要什麼並開始追求時,這種微弱的聲音總會開口說話。隻有當你猶豫、不安、煩躁、擔憂、懷疑或恐懼時,才聽不到這種“來自內心的聲音”,因為這時你用自己的噪聲或幹擾將其湮沒了。

如果內心的微弱聲音提議你請別人做某事,不要害怕張口。沒什麼可怕的。如果不知道你要什麼,別人就永遠無法幫助你,因此你必須提出要求。此外,如果你覺得必須向某人說某事,也不要猶豫。行動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