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到小災小難,自己挺一挺或許就過去了,如果實在過不去也不要硬挺著,該尋求幫助的時候,就要大膽說出來。當你遇到過不去的坎時,可以向心理谘詢師尋求幫助。心理谘詢師是以運用心理學的理論知識,通過理療手段,解決來訪者心理障礙的專業人員。
今年25歲的章華在機關工作,她半年前出現失眠、頭昏和心慌等不適,去醫院檢查了身體,並沒有發現生理上的身體異常,就沒有放在心上。但半年來,這些症狀在不斷惡化,甚至開始無故哭泣,與男友的相處也大不如以前,經常會為一點小事發脾氣。工作上也接連不順,思維放緩、反應遲鈍,以往半天能寫好的總結現在寫半個小時也寫不出一百字。章華隱約覺得自己心理出現了問題,懷疑自己得了精神病,始終不敢向心理醫生求助。
其實,進行心理谘詢是再平常不過的求診行為,在國外就像國人得了感冒發燒向醫生求醫問藥這麼普通,但在我國由於缺少知識普及,很多人都誤解了心理谘詢的含義,直接將心理問題等同於精神失常。尋求心理幫助並不是難以啟齒的問題,有這方麵需要的人應該摒棄固有的思想束縛。
1.心理谘詢不是思想工作
將專業的心理谘詢簡單地認為是普通的聊天,實在大錯特錯。心理谘詢是一門嚴謹的醫學學科,有著嚴謹的理論基礎和診療程式,而思想工作的目的是說服對方服從。心理谘詢的主旨是運用專門的理論和技巧幫人們解決心理問題,谘詢師的態度客觀公正,絕不是對來訪者進行批評教育。
2.心理醫生不是救世主
來訪者總是將心理醫生視為自己的救命稻草,希望將自己的所有包袱都拋給救世主,認為找到他們,自己的一切問題都能迎刃而解。但心理谘詢師和心理醫生隻能起到分析、引導、啟發、支持的作用,他們能幫來訪者找到心理問題的症結所在,促進思想的改變,卻無權替來訪者做任何決定。不要因為求診一兩次沒有發生大變化就灰心喪氣,改變人的心理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改變過程,真正的救世主隻有你自己。
3.心理學問題不等於精神病
由於心理谘詢並不普及,出現心理煩惱的人總是鼓足了勇氣才敢尋求幫助,在醫生的反複鼓勵下,才肯流露真實的情感。他們迷茫、困惑,想尋求安慰,又害怕成為常人眼中的精神病,便經常性地選擇寧願飽受痛苦折磨,也不願前來就診。心理問題和精神病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所有人都會遇到不同的煩惱,導致消極情緒的產生,也是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的狀況。因這些問題尋求心理谘詢並不意味著不正常或見不得人,相反是用於麵對人生的勇敢表現。
4.心理學不代表窺探內心
很多遇到問題的人不願直接袒露自己的內心,希望能憑借自己的隻言片言,心理醫生就能猜個八九不離十,否則即是水平不高、水準不行。其實,心理醫生隻能通過你的言行舉止判斷出你的大致性格,並不能即刻猜出你心中所想。來訪者一定要詳盡地提供有關情況,才能讓醫生做出正確的診斷。
據中國心理谘詢行業調查研究報告顯示:中國大約有1.9億人在一生中需要接受專業的心理谘詢或心理治療,總人口中有各種精神障礙和心理障礙患者達1600多萬,還有3000萬青少年受情緒和壓力的困擾。中國每年自殺死亡的人數超過28萬,每年還有200萬人自殺未遂。
誰需要進行心理谘詢,按照國人的傳統思維,當然是精神出現問題的人需要相關服務。其實,心理谘詢最普遍但也最重要的對象是健康人群,或存在心理問題的亞健康人群,並不是人們常說的病態人群。不要以為自己一輩子都不會跟心理谘詢師發生任何關係,尤其是處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年輕人,陸續會麵對結婚、擇業、自我發展等一係列問題,心態可能失衡的時刻會越來越多。
身處現代社會,所有人都長期處於高度緊張狀態下,焦慮、抑鬱、心理障礙都有可能隨時侵犯你的健康和生活,很多時候尋求心理谘詢不是唯一的解決途徑。當你有了苦悶,可以首先向朋友或家人訴說,也可以自我紓解。在尋求心理幫助的同時,也要爭取做自己的心理維護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