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小沃森擔任了IBM銷售副總裁的職務。在他上任不久後,曾任銷售總經理的伯肯斯托克沮喪地來到他的辦公室,提出辭職。辭職的理由是他原來的導師柯克和小沃森是競爭對手,他認為小沃森主政後會把他擠垮。小沃森在聽了伯肯斯托克的話之後,沒有對他有任何指責,而是笑著對他說:“如果你有才華,不光是在柯克的領導下展現,你也可以在我的領導下,在任何人的領導下展現出來;如果你認為我不夠公平,對你持有打擊報複之心,你現在就可以辭職。但如果不是,請你留下來,因為這裏有很多機會。”伯肯斯托克留下來了,並在後來為IBM立下了卓著功勳。小沃森說:“在柯克死後,留下他是我最正確的做法。”事實上,小沃森不僅挽留了伯肯斯托克,他還提拔了一批他並不喜歡但卻有真才實學的人。
小沃森的做法後來構成了IBM企業文化的一個重要營養來源。“吸引、激勵、留住行業中最好的人才”如今已成為IBM人力資源工作的宗旨。IBM一直宣稱,尋求最“合適”的員工是公司發展人才計劃的準則。伯肯斯托克才華橫溢,是公司合適的人才,盡管他的導師是小沃森曾經最強有力的競爭對手。隻要是合適的優秀人才,小沃森就來者不拒,這其中可能有一些是他自己並不喜歡的。一個人為人處事顯露出的點點滴滴,在某種程度上完全可以決定一個企業未來的發展前景。
美國總統林肯曾提出,再懶惰的馬,隻要身上有馬蠅叮咬,它也會精神抖擻,飛快奔跑。這就是馬蠅效應。它來源於美國前總統林肯的一段有趣的經曆。
林肯獲得大選成功後,任命參議員薩蒙·蔡思為財政部長。有位叫做巴恩的大銀行家就對林肯說:“你不要將此人選入你的內閣,因為他認為他比你偉大得多。”林肯聽他這樣說,就繼續追問:“你還知道有誰認為自己比我偉大?”巴恩充滿疑惑地回答:“不知道,不過,你為什麼會這樣問呢?”林肯回答:“因為我要把他們全都收入我的內閣。”
薩蒙·蔡思的確是個狂態十足的家夥,他狂熱地追求最高領導權,而且嫉妒心極重。他本想入主白宮,卻被林肯奪得先機;他不得已而求其次,想當國務卿,林肯卻任命了西華德;他隻好坐第三把交椅,因而懷恨在心,激憤難已。不過,他被林肯任命為財政部長,可見林肯還是十分器重薩蒙·蔡思的。
後來,《紐約時報》主編亨利·雷蒙特拜訪林肯時,很是不解林肯對薩蒙·蔡思的重用。林肯以他特有的幽默神情講道:你知道有一種叫做馬蠅的動物嗎?有一次我和我的兄弟在肯塔基老家的一個農場犁玉米地,我吆馬,他扶犁。馬跑得飛快,連我這雙長腿都差點跟不上。到了地頭,我發現有一隻很大的馬蠅叮在它身上,於是我就把馬蠅打落了。我的兄弟立即與我講:“哎呀,不能打掉它,正是這家夥才使得馬跑起來的!”然後,林肯意味深長地說:“薩蒙·蔡思不正像那隻馬蠅嗎?我不想去打落他。”
馬蠅對馬的叮咬時刻都不放鬆,馬被其叮咬後,疼癢難忍,便用尾巴不停地驅趕;若拂之不去,就會發足狂奔,企圖將其甩掉。結果被叮咬的馬不僅沒有血盡身亡,反而由於不停運動,生命力更加旺盛。上麵所講的伯肯斯托克、薩蒙·蔡思就是充當著馬蠅的角色。有能力、個性鮮明、我行我素,是能力超強、充滿質疑和變革精神的員工,同時又有著很強烈的占有欲,或既得利益,或權勢,或金錢,他們總想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否則他們要麼搗亂,要麼離開。這些員工就是企業中的“馬蠅”,是使企業加速運作,不斷向前推進的動力。不管他們是搗亂還是離開,都會對公司造成不小的損失,要想讓他們安心、賣力地工作,就一定要給予他們信任和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