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考皮爾公司前總裁F.比倫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失敗也是一種機會。如果一個人在一年中不曾有過失敗的記載,往往說明他沒有勇於嚐試各種應該把握的機會。”
在職場中,我們會遇到很多機會,而這些機會又都稍縱即逝,因此,我們要時刻準備好抓住機遇。在把握機會的過程中,會遇到失敗很正常,沒有必要為了一次失敗而心灰意冷,或者喪失勇氣和信心。俗話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失敗本身就是一筆寶貴的財富,隻要能從失敗中汲取經驗、教訓,堅持努力進取,你就一定會獲得成功。
琳琳是個大大咧咧的女孩,她在公司裏做行政工作,因為本身開朗的性格,她和大家相處得非常愉悅,包括和供應商的關係都處理得不錯。
有一次,琳琳需要為公司采購一批物品,供應商請她檢查和盤點的時候,她接到了一個老同學的電話,琳琳和久違的老同學越聊越投機,實在不舍得放下手中的電話。後來,她索性給了供應商一個眼神,就是驗收合格。沒想到三天後出事了,供應商把事情搞砸了,雖說沒有使公司蒙受巨大的損失。但是對於琳琳的職業生涯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敗筆。琳琳對這個錯誤耿耿於懷,對供應商大發雷霆。後來,她失眠了好幾夜,痛苦不堪,與供應商的關係弄得很僵,但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更嚴重的是,這件事還讓她對自己產生了懷疑,她在眼淚中折磨著自己。她覺得自己不該輕信別人。
可後來,一位職場資深人士的提點讓琳琳終於找到了症結,那就是每當錯誤出現時,我們通常的反應是“糟糕”,如果是別人犯錯,就會說:“你做錯了,必須為此負責任。”其實,完全沒必要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如果錯誤已經發生,就算再怎麼懊惱、抱怨、捶胸頓足都無濟於事,不如收拾心情,將注意力放在如何解決問題上,並在今後避免出現同樣的錯誤。與其惱怒自己對別人的輕信,何不擦幹眼淚承認自己不嚴謹的行為和不規範化的職場習慣讓自己走入了誤區呢。
找到症結之後,琳琳再也沒有在工作時間接過私人電話,也沒有隨便敷衍對物品的檢查,她用自己改變後的好習慣重新贏得了大家的尊重。
麵對越來越激烈的職場競爭,誰都不敢保證自己能遠離失敗。一旦遭遇失敗和困難,任何人心中難免都會有些苦悶、彷徨、痛苦,殊不知,成功的契機、希望的曙光往往就深藏在失敗之中。據說,寶潔公司定下這樣一條規定:如果一名員工三個月都沒犯錯,那他將會被視為不合格員工。
作為一個有誌向的職場中人,你還要向那些著名的企業管理者學習,珍視失敗所蘊含的價值,認真地分析其失敗的原因,從中獲取經驗教訓。隻有這樣,你才能找到通向成功的捷徑。從古至今,那些出類拔萃的人之所以會取得成功,就是因為他們能正視失敗,不會兩次落入同一個陷阱。所以,不管我們遭受了怎樣的挫折和困難,不管失敗給我們造成了多大的損失和負麵影響,隻要我們能調整心態、放下包袱、輕裝上陣,我們就可以坦然麵對,也更容易從失敗的陰影裏走出來。
辦公室也會流行感冒嗎
1774年,德國大文豪歌德發表了一部名為《少年維特之煩惱》的小說,該小說的內容為:一個青年因失戀而自殺的故事。小說發表後,引起極大的轟動,不僅使得歌德在歐洲名聲大噪,而且整個歐洲引發了模仿維特自殺的風潮,“維特效應”也因此而得名。
在辦公室中,我們經常會發現一些“跟風潮”,如一樣的工作布景、相似的工作習慣……有些時候,職場甚至還會出現相近的情緒周期。如某一天,公司裏的大部分人好像都不太順心,以至於情緒失控、溝通不暢、互不相讓,結果使得整個公司陷入“癱瘓”狀態。
辦公室裏似乎存在一條反應鏈,一個人的工作方式會逐漸影響一群人的工作方式,一個人的工作狀態會慢慢影響一群人的工作狀態,一個人的情緒也會改變一群人的情緒。怎麼會這樣呢?有人施了魔法嗎?最終你會發現,原來是特殊的“流行性感冒”,整個辦公室都“感冒”了,隻不過病毒侵入的是大家的心理。假如你能認識到這一點,那你就不會身陷其中,反而能為辦公室做個治療。
錢楓是一家網絡公司的部門經理,一直是一個很自信的人。但是,到了公司的老板麵前的時候,他也會變得異常緊張,非常擔心自己會說錯話。因為老板太有威嚴了,幾乎沒有人敢在他麵前放肆。
當時,如何建立一種自信的良性循環,是他一直苦惱的問題。有一天,機會來了。公司要進行改組,老板召集十多個人開會,要求每個人輪流發言。對於改組這個問題,錢楓的看法和老板不同,於是輪到他發言的時候,他作了大膽的發言,他說:“在我們這個公司裏,員工智商比誰都高,但是我們的效率比誰都差,因為我們整天改組,而不顧及員工的感受和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