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百年何懼再“瘋癲”(3)(1 / 2)

無力感、無用感和無助感都容易導致離退休後的老人產生無望感,對於未來感到失望甚至絕望。加上身體的逐漸老化,疾病的不斷增多,有的老年人簡直覺得已經走到生命的盡頭,油幹燈盡了。

當然,並非每一個離退休的老人都會出現以上情形,離退休綜合征形成的因素是比較複雜的,它與每個人的個性特點、生活形態和人生觀有著密切的關係。要預防和治療離退休綜合征,老年人必須努力適應離退休所帶來的各種變化,即實現離退休社會角色的轉換。

心理診所

處方一、調整心態,順應規律

衰老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客觀規律,離退休也是不可避免的。這既是老年人應有的權利,是國家賦予老年人安度晚年的一項社會保障製度,同時也是老年人應盡的義務,是促進職工隊伍新陳代謝的必要手段,老年人必須在心理上認識和接受這個事實。而且,離退休後,要消除“樹老根枯”、“人老珠黃”等悲觀思想和消極情緒,堅定美好的信念,將離退休生活視為另一段絢麗人生的開始,重新安排自己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做到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

處方二、發揮餘熱,重歸社會

離退休老人如果體格壯健、精力旺盛又有一技之長的,可以積極尋找機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一方麵發揮餘熱,為社會繼續做貢獻,實現自我價值;另一方麵使自己精神上有所寄托,使生活充實起來,增進身體健康。當然,工作必須量力而為,不可勉強,要講求實效,不圖虛名。

處方三、善於學習,渴求新知

“活到老,學到老”,正如西漢經學家劉向所說:“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出之光;老而好學,如秉燭之明。”一方麵,學習促進大腦的使用,使大腦越用越靈活,延緩智力的衰退;另一方麵,老年人要通過學習來更新知識,社會變遷風起雲湧,老年人要避免變成孤家寡人,就要加強學習,樹立新觀念,跟上時代的步伐。

處方四、培養愛好,寄托精神

許多老年人在退休前已有業餘愛好,隻是工作繁忙無暇顧及,退休後正可利用閑暇時間充分享受這一樂趣。即便先前沒有特殊愛好的,退休後也應該有意識地培養一些,以豐富和充實自己的生活。寫字作畫,既陶冶情操,也可鍛煉身體;種花養鳥也是一種有益活動,鳥語花香別有一番情趣;跳舞、氣功、打球、下棋、垂釣等活動都能使參加者益智怡情,促進身心健康。

處方五、擴大社交,排解寂寞

退休後,老年人的生活圈子縮小,但老年人不應自我封閉,不僅應該努力保持與舊友的關係,更應該積極主動地去建立新的人際網絡。良好的人際關係可以開拓生活領域,排解孤獨寂寞,增添生活情趣。在家庭中,與家庭成員間也要建立協調的人際關係,營造和睦的家庭氣氛。

處方六、生活自律,保健身體

老年人的生活起居要有規律,離退休後也可以給自己製定切實可行的作息時間表,早睡早起,按時休息,適時活動,建立、適應一種新的生活節奏。同時要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戒除有害於健康的不良嗜好,采取適合自己的休息、運動和娛樂的形式,建立起以保健為目的的生活方式。

中老年人的“灰色”心理: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

在某基金公司工作的老陶最近很煩惱,他覺得自己的情緒遠遠沒有剛參加工作時那樣好了。原本以為是由於工作壓力大的關係,後來發現其實不然。這份工作他已經做了數十年,是公司的元老,在這個行業裏,提起老陶來,沒有誰不知道。老陶算是功成名就了,卻覺得生活沒什麼意思。尤其是最近,他來了一位新的合作夥伴,那是一個很情緒化的人,總想讓他人與自己的喜怒哀樂“同步”,每當他的心情愉快時,希望周圍的人也跟著他高興,每當他的心情不好時,別人也不能流露出一點兒歡樂。所以,老陶的壞情緒變得更加惡劣了。

“灰色心理”一詞源於美國,美國社會醫學專家經過調查發現,許多人到中年常會出現消沉頹廢、鬱悶不樂等不良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被稱之為“灰色心理”。“灰色心理”如得不到及時防治,不但影響工作和生活,還會損害身體健康。

現在,社會上一般把中年期定在35~60歲,因為生活條件好了,人的壽命比以前長了,中年期的跨度也相應地增加了。從表麵上看,這個時期人的生理和心理都處於成熟階段,智力發展到最佳水平,工作調整到最佳狀態,是人生的鼎盛時期。但實際上,這個時期人已經開始走下坡路,其中最明顯的標誌就是人的身體和心理從成熟走向衰老。中年既是建樹成就的時期,又是人的心理和生理進入“多事之秋”的階段。從生理上來講,中年人的體質狀況已不如青年時那樣健壯,多種生理機能出現緩慢減退,免疫力和內分泌水平等都在逐漸下降。這些生理上的變化應該說是不可逆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