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為什麼幸運的人總幸運,倒黴的人總倒黴——行為與心理(1)(1 / 3)

一間點心鋪的老板請書法名家為其題字,誰料“心”字少了一點,路人紛紛議論。老板請名家把一點補上之後,點心鋪的生意日漸冷清了。名家一語道破其中的緣由:“心都點過去了,誰還需要點心!”

“點心鋪”老板的錯誤

有個老板開了間點心鋪,特意請名家為其題字。不過,名家在題寫“點心鋪”時,卻把字寫錯了——“點心鋪”的“心”字少了中間一點。

結果,過路的人看到錯字後,就開始議論紛紛,“什麼名家,字都寫錯!”。老板在聽到眾人的議論後,就去找名家想讓他把“心”上的一點加上,但是好幾次都被名家拒絕了。

但是,老板“不耐其煩”,天天地去找名家。終於有一天,被老板纏得無奈的名家,抓過毛筆,補上了“心”字中間的那點。老板終於心滿意足地走了。誰成想,人潮不斷的點心鋪在改了“心”之後,生意竟日漸冷清了起來。老板百思不得其解,於是去請教名家。名家隻說了一句話:

“心都點過了,誰還需要點心!”為什麼錯了的“心”會使點心鋪生意興隆,而改後了反而落得門庭冷落呢?

這要從一個心理現象“自圓心理”說起。現代社會心理學之父勒溫認為,人們都有完成一個完整行為單位的自然傾向。比如,如果一個人給你提了一個謎語,你總想去知道謎底。或者你看完一本小說的開頭,又總想知道小說的結果。而這種想去滿足自己的“願望”狀態就是“心理張力”。除了這種“後天需要”會讓人產生心理張力,“先天需要”

也會出現心理張力。一個十分饑餓的人如果僅僅吃了一塊麵包,肯定會有很強烈的“吃”心理需要。

總之,當一個人心理需要已經產生卻沒有得到滿足,那麼內心就會出現強烈的“張力係統”,進而影響人的行為。比如,一個僅僅看了小說開篇的人,會不由自主地去尋找小說後來是什麼。隻要不知道,他就會心理“不踏實”。然後他就會不斷地從網上、書店或者圖書館去尋找小說後半部。這種“尋找行為”的發生,就是小說引起的心理張力持續保持造成的。而這個引起心理張力,以及我們去尋找解決途徑的過程就是人的“自圓心理”,懸疑電影和小說就經常利用我們的這種心理來吸引我們的注意力。現在,我們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心”少了點的點心鋪會人潮不斷了。名家利用人們的“自圓心理”,讓人們不斷關注點心鋪。路人看到點心鋪的“心”字少點,就產生了一種“點心”的心理期待。但是,因為這種點“心”的心理,沒有得到滿足,所以,就不斷地關注點心鋪,把這種心理轉移到購買點心上去了。所以,名家對點心鋪的老板說,“心都點過了,誰還需要點心!”“心”有了“點”,人們也就不再牽腸掛肚的“點心”了,漸漸地這家點心鋪,也就因為顧客的心裏圓滿,而和別的點心鋪一樣,被顧客“等同對待”了。

其實,生活中有很多“自圓心理”的存在。不過,這些自圓心理表現卻是大不一樣的。我們總結了幾個較為普遍的自圓心理:

其一,追求完美的自圓心理。有些人總是盡可能地把手上的工作完成地盡善盡美。但另一方麵也可能正是由於過度要求完美,使自己的努力浪費在無謂的細節上,最終疲於應對,半途而廢。

其二,解決問題和自圓其說的“自圓心理”。

我們麵對一個問題的時候,大多都會積極地迎難而上,解決問題。

但是,當我們在解決問題出現錯誤時,也會因為自圓心理為自己自圓其說,找一堆理由來“搪塞”我們沒有解決的事物。

從上麵兩個方麵,我們就可以看到,自圓心理是有積極和消極的兩個方麵。積極的自圓心理會成為我們完成某項任務時促使我們有始有終的內動力,使我們不斷向前;但消極的自圓心理卻會由於我們擔心手上的工作做不完,或者結果無法盡如人意而故意拖延,逃避結果,鬧個虎頭蛇尾。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發揮自圓心理的積極意義,避免它的消極影響呢?

第一,理智地麵對眼前的工作,為自己設定一個合適的目標。

這個目標要有下麵幾個要求:其一,目標一定要符合實際,也就是說通過努力有實現的可能。異想天開的目標會讓人在開始的激情過去之後茫然無措。其二,這個目標要越明確越好,比如把目標定為“賺很多很多錢”,多少錢才算多?如果定為“有在市中心的房子”一類的目標是不是比較清楚?

第二,在大目標上設立短期目標。

絕大多數目標都不是憑三分鍾的熱情就能完成的,但是假如熱情過去看不到成果,確實很容易讓人心生沮喪,所以在工作中要給自己製定相應的短期目標。

日本的一個著名的馬拉鬆運動員談到他成功的經驗的時候說:終點看著那麼遙遠,一想到要跑那麼遠,腿都好像痛起來了。所以我跑的時候從來不想終點,隻想跑到前麵那棵樹,跑到那個台子,這樣也就沒那麼累了。

我們工作中也可以這樣,處理完辦公桌上的一大堆文件看起來很難?那先處理手上這一份可以吧。一份做完再做一份,堆積成山的工作其實也沒有開始看起來那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