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變與中國特質2(1 / 3)

五、我的解釋的立場

這些都在我寫下以上的論述前發生,當我達到此點結論時,希望了解《易經》對於最新的情況抱著什麼樣的態度,因為既然已加進了這場合,情況自然也隨著我所寫的而有了變化,我當然也希望能聆聽到與我的行為相關的事。由於我一向認定學者對科學應負責任,所以不習慣宣揚我所不能證實,或至少理性上不能接受的東西。因此,必須承認在寫這篇序言時,我並不感到太過快樂。要引薦古代的咒語集給具有批判能力的現代人,使他們多少可以接受,這樣的工作實在很難不令人躑躅不前,但我還是作了,因為我相信依照古代中國人的想法,除了眼睛可見的外,應當還有其他的東西。然而,尷尬的是:我必須訴諸於讀者的善意與想像力,而不能給他周全的證明以及科學而嚴密的解釋。非常不幸地,有些用來反對這具有悠久傳統的占卜技術的論證,很可能會被提出來,這點我非常了解。我們甚至不能確定:搭載我們橫渡陌生海域的船隻,是否在某地方漏了水?古老的經文沒有訛誤嗎?尉禮賢的翻譯是否正確?我們的解釋會不會自我欺騙?

《易經》徹底主張自知,而達到此自知的方法卻很可能百般受到誤用,所以個性浮燥、不夠成熟的人士,並不適合使用它,知識主義者與理性主義者也不適宜。隻有深思熟慮的人士才恰當,他們喜歡沉思他們所做的以及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物。但這樣的傾向不能和憂鬱症的胡思亂想混淆在一起。我上麵就已提過,當我們想調和《易經》的占卜與我們所接受的科學信條時,會產生很多的問題,我對此現象並沒有解答。但無庸多言的是:這一點都不怪異。我在這些事情上的立場是實用主義的,而教導我這種觀點的實際效用的偉大學科,則是精神治療學與醫療心理學。也許再也沒有其它的領域,使我們必須承認有這麼多不可預測的事情,同時再也沒有其它的地方,可以使我逐漸采用行之久遠,但不知為何運作的方法。有問題的療法也許會不期而愈,而所謂的可靠方法卻可能導致出乎意料之外的失敗。在探討無意識時,我們難免碰到非常怪異的事情,理性主義者常心懷恐怖,掉頭走開,事後再宣稱他什麼事情都沒有看到。非理性,它盈滿生命,它告訴我:不要拋棄任何事情,即使它違背了我們所有的理論(理論在最好的情況下,其生命仍甚短暫),或者不能立即解釋,也不要拋棄。這些事情當然令人不安,沒有人能確定羅盤到底是指向真實或者指向了虛幻,但安全、確定與和平並不能導致發現,中國這種占測的模式也是如此。那方法很顯然是指向了自我知識,雖然它總是被用在迷信的用途上。

我絕對相信自我知識的價值,但當世世代代最有智慧的人士都宣揚這種知識是必要的,結果卻一無所成時,宣揚這樣的識見是否有任何用處?即使在最偏見的人的眼中,這本書也很明顯地展露了一種悠久的勸諭傳統,要人細心明辨自己的個性、態度以及動機。這樣的態度吸引了我,促使我去寫這篇序言。關於《易經》的問題,我以前隻透露過一次:那是在紀念理查德·尉禮賢的一次演講中說出來的,其餘的時間我都保持緘默。想要進入《易經》蘊含的遙遠且神秘之心境,其門徑絕對不容易找到。假如有人想欣賞孔子、老子他們思想的特質,就不當輕易忽略他們偉大的心靈,當然更不能忽視《易經》是他們靈感的主要來源此一事實。我知道:在以前,對於如此不確定的事情,我絕不敢公開表露出來。我現在可以冒這個險,因為我已八十幾歲了,民眾善變的意見對我幾乎已毫無作用。古老的大師的思想比起西方心靈的哲學偏見,對我來說價值更大。

六、坎與井

我不想將個人的考慮強加在讀者身上,但前文已經提過,個人的人格通常也會牽連到占卜的答案裏麵。當在陳述我的問題時,也請求占卜對於我的行為直接評論。這次的答案是第二十九卦,坎卦。其中第三爻特別重要,因為這爻裏麵有六(老陰)之值。這一爻說道:

前進複後退,深淵重深淵

危殆若此,且止且觀

苟不如斯,必陷深坎

慎勿如是行

假如在以前的話,我將會無條件地接受勸告:“慎勿如是行”,對於《易經》不發一言,因為我沒有任何的意見。但在目前,這樣的忠告也許可以當作《易經》工作方式的一個範例看待。事實上,目前求進不能,求退不得。談占卜的事情,除了上述所說的以外,再也不能多說什麼。想往後退,將我個人的見解完全舍棄,也做不到。我正處在這樣的狀況當中。然而,事情很明顯,假如有人開始考慮到《易經》,將會發現它的問題確實是“深淵重深淵”。因此無可避免地,當人處在無邊無際的危險以及未經批判的思辨中時,必須要“且止且觀”,否則人真是會在黑暗中迷路。難道在理智上還有比飄泊在未經證實的可能性之稀薄空氣中,不能確知到底所看到的是真實或是幻象,有比這更令人不安的處境嗎?這就是《易經》如夢似幻的氛圍。在其中,人除了依賴自己容易犯錯的主觀判斷外,其餘一無可恃。我不得不承認,這一爻非常中肯地將我撰寫上述文字時的心情表達了出來。此卦一開始即令人欣慰的文字也是同樣的中肯——“假如你是真誠的,在你的內心裏你已成功。”——因為它指出了在此具有決定性的事物,並不是外在的危險,而是主觀的狀況,也就是說:人能否真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