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媽媽懷孕後體重的增加,胎兒成形期骨骼對鈣的需求等,都對準媽媽們的身體提出了新的要求。孕婦補營養方式不對,也會對身體造成危害,如著名主持人李湘,懷孕後為了能讓胎兒獲得更好的營養而不加節製地補身體,導致產後身體嚴重走樣。那準媽媽該怎麼吃,才能既保證胎兒有足夠的營養,又利於產後的恢複?
* 孕前少運動 孕婦容易意外流產
28歲的市民莫玲玲(化名)意外流產了,雖然在親友的陪同下慢慢走出陰影,但還是難忍心中的悲痛。醫生說莫玲玲流產的原因是多方麵的,但是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她的身體血不養胎,如果想再懷孕的話就需要做好孕前準備。
好不容易懷上的胎兒就這麼離去,莫玲玲百感交集。回想起懷孕前,朋友就提醒她要做好準備,莫玲玲更是懊惱不已。莫玲玲說,她是一位小學老師,白天需要長期站立教課,晚上回家還要伏案批改作業,身體腰部、心肺功能都不是很好,因此朋友建議她多運動。可當時,她認為多吃補品就不會有問題。誰知,朋友的話一語成讖。莫玲玲這才開始重視問題,調理好身體再考慮受孕。
* 運動可改善血液循環 改善心髒功能。
孕婦需要清楚懷孕後身體會有哪些改變,並有針對性地在孕前就做好準備工作。在懷孕後身體會有三大改變,這也是對母體適應懷孕做出的要求。胎兒逐步地發育、長大使孕婦的身體重心前移,對腰部肌肉群的牽拉;胎兒形成骨骼,對於鈣質的需求增加;母體懷孕後血漿總量增加50%,而紅細胞隻增加30%,這些因素造成血液的相對稀釋從而引起孕期貧血,同時加重了心髒的負擔。
這種懷孕貧血並非全都是缺鐵造成的,隻吃補鐵保健品或者高鐵食物,並沒有針對性。從生理上看,由於莫玲玲長期伏案,容易壓迫盆腔而使血液在腹腔瘀滯,導致血液循環狀況不好。另外,由於缺乏運動,心髒功能較弱,血液循環差,更容易導致供養不足。
* 孕前運動能防糖尿病
預防妊娠糖尿病的發生,大多數人了解的是孕期加強運動、避免營養過剩,而武警總醫院婦產科李瑞霞副教授指出,在孕前4~6個月經常參加體育活動,比孕期加強運動、避免營養過剩更有助於預防妊娠糖尿病的發生。
與懷孕前很少活動的婦女相比,在孕前4~6個月積極參加體育活動的婦女發生妊娠糖尿病的危險性要低26%,這是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一項研究成果,李瑞霞副教授說。而運動強度不同對預防妊娠糖尿病的作用也不一樣,與緩慢散步的婦女相比,正常和快速散步的婦女發生妊娠糖尿病的相對危險性又降低了70%以上。如果你不怎麼參加劇烈活動,那麼通過快速走路和多爬樓梯也能夠有效降低發病危險。
為什麼孕前運動有如此明顯的作用呢?妊娠糖尿病的發生是因為婦女受孕後激素的分泌發生變化,可能產生抵抗胰島素的作用,而孕前4~6個月適當鍛煉能夠穩定體內激素的分泌,減少胰島素抵抗,進而降低了患上妊娠糖尿病的危險性。另外,隨著孕周的增加,在懷孕24~28周時這種激素的分泌會達到高峰,因此,這個時候對孕婦進行有關糖尿病的篩查非常重要。
妊娠糖尿病的發病率在3%~5%,而且近年來,還有明顯的上升趨勢,除了運動減少,營養過剩也是增加妊娠糖尿病發生幾率的重要原因。因此隨時監測體重很有必要,一般孕婦在懷孕的頭3個月,體重增加不太明顯,三個月之後,每天的體重大概增加0.4~0.5公斤最合適,如果體重增加過快,孕婦一定要注意控製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