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警察的記憶力與訓練
記憶是過去經驗過的事物在頭腦中的反映。記憶包括識記、保持和恢複三個環節,是人生活實踐中的一種最普遍的心理現象。從記憶的形式上可以區分為形象記憶、邏輯記憶、情緒記憶和運動記憶。人的智力結構,主要由觀察力、記憶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構成,各種能力之間是相互聯係、相互製約的。作為一名合格的警察,其記憶力應當達到一個較高的標準,即快速準確的記憶力。這種記憶品質可以表現為,識記的敏捷性、保持的持久性、記憶的正確性和識記的準備性等方麵。在艱苦、複雜、危險的工作環境中,人的記憶品質是與抗挫折能力、應激水平、情緒平衡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關的。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記憶是有規律的,通過訓練是可以提高人的記憶力的。
11.2.1 提高記憶水平的要素
不僅每個人的記憶水平有差別,就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情況和環境下記憶水平也會存在差異。改善和提高記憶水平,需要注意以下方麵:
保持平和、舒暢的心態
當心態平和、身心舒暢的時候,大腦皮層處於相對安靜的狀態,容易接受和記住新的外來信息。把需要記憶的事物與令人愉快的事情聯係起來,有助於提高記憶力。
避免過度疲勞,注意適當休息
有人在實驗中顯示,在記憶新的事物和單詞時,每記憶30分鍾中間休息5分鍾,學習效果遠遠超過長時間的連續學習和記憶。對於記憶活動來說,一定的休息時間會成為繼續工作的潤滑劑,有助於順利進行記憶。有的人高強度,連續腦力勞動,在精疲力竭的狀況下仍然徹夜不眠,不但沒有好的學習效果,而且還會導致身體問題的發生。這是因為,無論是體力還是腦力勞動高強度超出人的承受能力都會導致超限抑製。疲勞會顯著降低腦細胞的活動能力,記憶力也會隨著這種降低而減弱下來。因此,要提高記憶力,必須經常調整自己的身心狀況,使腦細胞處於良好和激活狀態。
目的明確可以促進記憶
許多人都有這樣的體會,你去陌生的地方,如果是自己開車,盡管道路複雜走一趟也差不多記住了。如果是坐別人的車,雖然你坐在司機旁邊,而且也努力識記道路,也很難記住路線。這就是記憶目的性的差別。
有人做過這樣一個有趣的實驗:把被試分為甲、乙組,看一段關於一所房子的描寫,如甲組以賣房者自居,乙組以買房者自居。看完故事後,雙方回憶的內容出現了差別,乙組多回憶房子的缺點,甲組則多回憶房子的優點。互換角色後,回憶的內容又隨新立場的確定而改變。這同樣表明,記憶內容受到了記憶目的的影響。
要有堅定的信心
美國心理學家胡德華說:“凡是記憶力強的人,都必須對自己的記憶充滿信心。”要想樹立起這種信心就要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經常在心中默念:“我一定能記住!”。當你對能否記住缺乏信心時,也可以回憶自己過去的成功經驗,如“我幾歲的時候就能背許多唐詩”。當這些過去良好的記憶形象再次浮現時,會增強你“一定能記住”的信心。許多人之所以記憶力不佳,是由於對自己的記憶力缺乏自信。在麵對一個要記的材料時,這些人常常想:“多難記啊!”,“多複雜啊,我能記住嗎?”這種想法是提高記憶力的最大障礙。
了解自己的記憶特點
每個人的神經反應類型不同,記憶方法也不同。有的人習慣邊讀邊記,有的人具有聽覺型的記憶特點,有的人具有討論型的記憶特點,有的人具有視覺型的記憶特點,有的人習慣於概括歸納,有的人善於通過製作表格進行記憶,有的人需要在安靜的環境中學習,有的人習慣於一邊聽喜歡的音樂一邊記憶。總之,每個人的記憶特點不同,適合的記憶方法也不同。了解自己的記憶特點,尋找適宜的記憶方法可以提高記憶效率。
保持好奇心,樂於接受新鮮刺激
愛因斯坦有句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生活、工作保持好奇心和強烈的興趣,會使無意識注意和記憶很自然地轉化成有意識注意和記憶,提高記憶的自覺性。對生活充滿好奇心,樂於接受新鮮刺激會使腦細胞永葆青春,使人變得朝氣蓬勃、機智敏銳。美國一項對老年人的研究表明:好奇心較大的人群比好奇心較小的人群壽命長30%。原因可能在於他們麵對衰老的挑戰和生活習慣的改變均有較佳的適應能力,他們會盡量接受挑戰並使老年的生活多姿多彩。許多著名的政治家、科學家、文學家等,他們進入高齡仍保持著良好的記憶力,這種情況很能說明問題。
在認真觀察和深刻理解基礎上記憶
深入觀察會增加人對事物的理解,巴甫洛夫曾經給理解下過一個定義,“利用知識,利用獲得的聯係,就是理解”。理解就是逐漸認識事物的聯係直至其本質、規律的一種思維活動。理解記憶是通過對材料的理解而實現的,機械記憶則是依靠重複記憶而實現的。這兩種記憶是密切聯係,相輔相成的。
艾賓浩斯的一項研究表明,記80個意義不連貫的字,比背80個字組成的詩,要多費10倍的精力。所以,理解記憶效果優於機械記憶。因此,即使是對於枯燥的記憶內容,也可以以某種方式賦予材料以新的意義,形成理解記憶。另一方麵,理解記憶也要靠機械記憶的幫助,才能保證記憶的準確性。學習中,應該以理解記憶為主,注重對材料的理解,結合機械記憶,努力提高記憶的效果。
適時複習鞏固記憶
德國實驗心理學家艾賓浩斯對遺忘現象作了係統的研究,並繪製出一個反映遺忘現象的曲線,稱為艾賓浩斯遺忘曲線。他的研究發現人的記憶與遺忘是有規律的,對於無意義的事物,遺忘的百分率是,20分鍾後為47%,兩天後為66%,6天後為75%,31天後為79%,顯示了先快後慢的遺忘規律。對於需要記住的東西,每隔一段時間複習一次,可以明顯地鞏固記憶效果。如:有人在英語學習中有規律地進行複習記憶,第一次記憶後20分鍾複習一次,第二天再記憶一次,一周後再記憶一次,一個月後再記憶一次……,一共記憶15次。這樣的複習使得最終完全記住了15000個英語單詞。因此在學習新知識後, 如果能在遺忘的高峰期進行複習, 就可以大大提高記憶的效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