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雜亂的生活(1 / 1)

就像許多人一樣,如果有人來訪,我會把洗手間刷得幹淨些,或是處理一下桌邊那堆垃圾信件。我是一個井井有條的人,也比較注重自己的隱私,不想讓外人看到我生活中淩亂、瑣碎的一麵。我喜歡呈現出精致的外在,總體來說我的房子也體現了這一點。當然,一小堆需要整理的物件,甚至一個超級亂的洗衣房(裏麵堆放著雜亂的節日裝飾品和兒童自行車)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許多人都有淩亂的地下室、車庫或閣樓,用來存放東西。盡管如此,我們還是可以變得更整齊些,實際上我認為,我們與那些強迫性囤積症患者有一些共通之處,而這也是A&;;amp;E電視台的電視節目《囤積者》能夠流行的原因,同時也是這種問題在近些年常被報道的原因。值得慶幸的是,這個節目讓許多人開始尋求治療,因為他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

我認為,大部分人都從這些強迫性囤積症患者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而且,就像你即將從後麵的章節中了解到的,強迫性囤積症患者們認為,在許多情況下,他們看待各種物品的方式與非囤積者們並沒有什麼不同(在本書中,我會將那些沒有強迫性囤積症但存在雜亂問題的人,稱之為“非囤積者”或是“雜亂者”)。曾經有無數次,我問患者為什麼不能丟掉某樣東西,他們回答說:“因為我怕如果扔掉它,將來可能還會用得到。”有的時候我還會聽到“因為它還能用,扔掉太浪費了”,或是“這麼便宜,我一定不能錯過”,亦或是“這是我愛的人給我的,我覺得不應該扔掉”。這些都是獲取或保留物品的常見理由———哪個人在整理東西的時候,不會有類似的想法呢?

當然,強迫性囤積症患者不同於非囤積者的地方在於,他們在決定是否保留一件東西時,沒有考慮到一些重要的決定因素,比如留下來的壞處是否超過了好處。無法理性地決定把東西留下還是丟掉,整理個人物品時感到高度焦慮,擁有數量巨大的個人物品,這些都是強迫性囤積症患者的典型特征。但是,那些囤積嚴重的人和像我這樣的人相比,在思維方式上並沒有特別大的不同。雖然存在臨床上的差異,但兩者在涉及一些具體的行為或念頭時,可能隻有程度上的差別。

出於這個原因,我相信隻要了解了這種病症以及它的治療方式,我們所有人都能從中受益,即使你的房子隻有一般程度的雜亂。很明顯,即使沒到科利爾兄弟那樣的程度,雜亂也會給你的生活帶來實際的影響,讓你浪費大把的時間用來尋找你需要的東西。它還會讓你無法平靜下來,完滿地享受你的生活,同時帶來不必要的壓力和挫敗感。

下麵特雷莎(Teresa)的故事表明,如果你麵臨著雜亂的問題———就像我們大多數人那樣,即使沒到囤積症的程度,太多的東西也會給你的生活增添壓力。特雷莎今年43歲,是一名護士,也是兩個男孩的母親。每天早晨,不管設置多早的鬧鈴,她總是會驚慌失措。雖然已留下足夠的時間洗漱和讓小孩準備好上學,但不可避免地,她總是在出門前的一刻,忽然發現某樣必需的東西找不到了。今天可能是太陽鏡,明天可能是護照。她的丈夫經常會發現她本來5分鍾前就應該出門送孩子,現在卻穿著職業套裝,趴在地上,罵罵咧咧,在床底的積灰裏尋找左腳的那隻鞋。

特雷莎的房子並不是特別亂,因為撫養兩個兒子必然會有很多雜物,再加上沒時間去整理,但這足以讓她發狂。她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因為沒法找到完美的地方存放物品,沒法找到完美的係統讓一切井井有條,所以她就拖延著不去整理,並且經常找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許多時候,特雷莎會決定放棄尋找,穿上她不喜歡的那雙鞋,衝出門去送孩子上學。到了學校,她的孩子們會踩著上課鈴響聲衝進教室。特雷莎則會坐在停車場裏,一麵感到疲憊和壓力,一麵對著後視鏡整理妝容。

如果你問特雷莎,她是否喜歡每天早上的手忙腳亂,她肯定會說“不”。但她太忙了,沒法定期打理房間,而且四口之家需要的物品數量超過了她的控製能力。她竭盡所能地控製混亂,但很大程度上她已經向混亂屈服了。坦率地說,她寧願把周末的時間花在孩子身上或用來放鬆自己,而不是整理房間。

盡管如此,這種生活方式每天都在影響著特雷莎和她的家庭,她不堪重負,沒有歸屬感。為了讓房子變得整潔,總有些事情等著她去完成,這給她造成了壓力,讓她下班後無法放鬆。每一堆東西都提醒著一項未完成的工作,如果她的房子狀況更好一些,如果她能夠找到一種更有效的方法來整理房子,她肯定會更開心,她的家人也會更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