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是個熊孩子,純的。她簡直是名不副實的最佳寫照——什麼沉靜、文靜、安靜等等,都和她不沾邊兒。
從小到大,她犯渾的事兒簡直如滔滔江水一般綿延不絕——小到把同學的作業本上麵畫上了鬼臉和小烏龜,大到泡吧飆車夜不歸宿。至於上學逃學、曠課、掛科,工作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那更是稀鬆平常的事兒。
陳靜一天到晚這麼犯渾,也是有那麼點兒資本:她老爹經營醫療器械公司,挺有錢,老媽是本市一所重點高中尖刀班的班主任。且陳靜的老爹老媽家裏麵都有那麼一點兒背景。
這種家庭背景,有路子,有錢,又和權搭了那麼點邊兒,於是陳靜犯混起來就更加沒有顧忌。雖然還沒有做出什麼傷天害理級別的事情,但是她這個人整天惹是生非偏偏沒啥本事的草包女,還真沒給人留下啥好印象。
其實在陳靜還是個說話不利索,走路直打晃的軟萌小包子的時候,她也曾經是別人家口中的“乖寶寶”,上幼兒園時候班級裏的“小紅花達人”。
不過當時,小小的陳靜有一個煩惱,就是:爸爸媽媽總是不陪她玩兒。
想想也是,她老爸管著一個公司,她老媽管著一群高中學生,全都忙得腳打後腦勺,自然顧不上她了。
所以每次當小陳靜用一臉期待的表情抓住媽媽的衣擺,或者爸爸的褲腿,用奶聲奶氣的軟萌小嗓子說著“爸爸媽媽,我們去玩兒吧”的時候,通常就會得到這樣的答複:
“乖,爸爸今天下午要出門,沒工夫陪你玩兒,去找保姆吧。”然後陳爸拎起公文包推門出去了。
“小靜聽話,媽媽正在給大哥哥大姐姐們改作業,你自己玩兒去吧,不然讓保姆給你講故事也行。”然後陳媽繼續伏案寫寫畫畫。
一來二去,導致小陳靜和自家保姆相處的時間甚至比父母還多。
但是保姆怎麼能夠代替親爸親媽呢?於是小陳靜每次看到幼兒園的其他小朋友在爸媽的陪同下去郊遊去公園去……的時候,她都是表麵上一副“我才不稀罕呢,不就是爬山/去公園/去放風箏麼”的高冷表情,其實內心各種羨慕嫉妒恨。
其實小陳靜心裏明白,爸爸媽媽並不是故意不和她一起玩兒的,爸爸媽媽都很忙。可是別人的家長也很忙啊,為什麼就能陪別的小朋友一起玩兒呢?就算不陪她玩兒,一起聊聊天什麼的也好啊……
小陳靜決定開動小腦袋瓜兒,做些什麼讓父母關注她。
剛開始,聽小朋友們總說因為他們聽話,表現好,所以爸爸媽媽會帶他們去玩兒。所以小陳靜著實“表現優秀”了好一陣子。
然而,即便幼兒園的老師誇獎不斷,小紅花的數量“蹭蹭蹭”向上漲,但是小陳靜滿懷期待也沒有等到父母摸著她的腦袋說“陳靜表現這麼好,我們一起去郊遊/去公園/放風箏吧”這種話。
因為在陳爸爸陳媽媽或者說大多數人的觀念之中都有這樣一個潛在的慣性想法:父母優秀,孩子也差不到哪裏去。所以小陳靜如此地拚命努力“表現好”,在陳爸陳媽的心中卻變成了“理所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