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和1966年,“嬉皮士運動”最早出現於舊金山附近,在1967年夏天擴展至全美國,這以後就開始進入自我發展階段。它的發展可以用三個關鍵的背景因素來解釋:20世紀50年代生育高峰所造成的60年代青少年所共有的認同感;當時的社會繁榮使許多青年人不關心如何謀生;大眾傳媒,特別是電視對新奇事物的追逐。運動中的許多核心分子都是非常認真地投入這場運動的,他們堅信他們是在開創一種新的更好的生活方式,這種方式最終會成為整個社會再生的模式。最後,像所有在此之前的其他青年亞文化一樣,“嬉皮士運動”也衰敗了。值得一提的是,這個運動確實在當時產生了不小的反響,連喬布斯都是這浩浩“嬉皮士”大軍中的一員,他的一生都被這種文化所影響。
當一個社會的某一群體形成一種既包括主流文化的某些特征,又包括一些其他群體所不具備的文化要素的生活方式時,就形成了亞文化。然而,文化是動態發展的,沒有一種文化會永遠是對的,或者是錯的,在曆史的進程中,隨著社會不同群體思想模式與權力關係的改變,某些曾被視為反文化的現象轉而獲得接納。亞文化作為一種副文化,我們要在應用過程中去其糟粕,將亞文化中不好的一部分舍去。同時,我們要取其精華,讓亞文化中好的一部分成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
60後爸爸為什麼和90後孩子交流難——文化墮距
一項關於90後的社會調查表明,有六成以上的調查對象否認不關心社會。該調查結果所顯示的90後最鮮明的特點是“富於個性與創造力”,但缺乏對他人的理解,同時90後也是充滿自信的一代人。
有關數據表明,在過去的一二十年裏,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在下降:消極的心理特征,如心理問題、焦慮水平、抑鬱水平等逐漸增多或增高。例如,從1992年到2005年,青少年的焦慮得分增加了約8%,敵對心理得分增加了近8%;從1989年到2005年,抑鬱得分增加了約7%。同時,部分積極的心理特征,如自尊水平卻在逐漸下降,從1997年到2007年青少年自尊得分下降了11%。
青少年由於知識經驗的相對增多,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相對發展,對外部世界的認識不斷廣泛而深入,特別是對新的自我的發現,使他們的心理活動開始指向自己的內部世界,和指向內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關係,此時他們逐漸出現了心理上的閉鎖性。這種閉鎖性,使他們不再輕易向別人吐露真情,交往中的要求較高,選擇條件也比較苛刻,此時,他們很難找到“心心相印”、“相互理解”、可以產生心理共鳴的知音,因此常感到不被人理解並由此而產生不同程度的孤獨感。但由於社會化的要求,他們又強烈地希望與人交往,想得到別人的理解,想向能理解自己的人敞開心裏的大門。但由於很難找到知音,他們常常感到煩悶不安,對自己的未來感到很迷茫。
由於時代變遷,國家經濟轉型,90後的父母們剛剛成家立業就遇到了社會體製改革——多年沿襲的“鐵飯碗”被打破了,他們需要重新選擇職業,許多人被卷入了下海的大潮,巨大的壓力使他們把絕大部分時間都放在了工作上。
90後的孩子接受的義務教育經曆了多次教育改革,雖然體驗過“減負”、“素質教育”,可這個時代的孩子承受更多的還是學習壓力、升學壓力。繁重的課業負擔和心理壓力,使得部分90後對學習沒有興趣甚至厭學。
90後的家庭突破了很多傳統,父母的生活態度有了很大改變,他們主張獨立與開放,追求的是成功的事業與高質量的生活,所以對孩子的教育脫離不了金錢,不能從情感的角度去培養孩子,勢必使孩子產生叛逆的心理。同時,90後的很多家庭都有過拆散重組的經曆,這樣無疑帶給他們情感上和心理上的創痕,使他們變得冷漠與自私,缺乏應有的溫暖感與親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