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異食癖行為,盡快到醫院就醫,按照醫生建議進行治療,切不可對其有任何偏見、歧視與厭惡。治療措施主要為心理治療和行為治療,包括改善環境、對父母的指導等。重視兒童的心理衛生教育,及時糾正不良習慣,避免異食癖的形成。厭惡療法可采用中度電刺激、催吐藥物。陽性強化法與厭惡療法相比,作用要慢。通過患者家庭、學校環境中,周圍人改變態度,改變引起患者異食癖行為的不良心理環境,對患者加強關愛,鼓勵患者吃正常的飲食,逐步減少和停止異食療行為。對於並發的軀體疾病,必須同時給予相應的治療。
兒童期睡眠障礙的原因是什麼?
無論何種原因引起的睡眠數量減少、質量下降,或時序的紊亂等問題,都稱為睡眠障礙。引起兒童睡眠障礙的原因有以下這些原因:
1生理因素
與兒童大腦中樞神經係統發育不完整及功能的失調、抑製和興奮的調節不平衡有關。患兒家族中也常有類似發作史的親屬。
2心理因素
過度驚嚇、過度興奮,都能引起兒童精神高度緊張、焦慮、恐懼而產生睡眠障礙。
3軀體因素
身體有病、疼痛或不舒服等。
4教育方式不當。
5睡眠習慣不定
如睡眠時間無規律,睡眠姿勢不正確,俯臥、手臂壓住胸口等,睡前喜歡進行過度興奮的活動等。
6環境因素。
兒童期睡眠障礙的類型有哪些?各有什麼?
兒童期常見的睡眠障礙主要有失眠、夜驚、夢魘、夢遊。
1失眠
此現象在兒童各年齡階段都可產生,以嬰幼兒期較多見。失眠的兒童表現為臨睡時不願上床,上床後又不能入睡,有的在床上要玩兩三個小時;有時要纏著大人講故事;有的要父母抱著走動或搖動哄睡,且淺睡易驚醒。睡眠不安的兒童表現為睡眠時經常翻動,手腳或全身跳動,睡中哭喊,講夢話,磨牙或搖頭等。但是很少有父母會考慮孩子的失眠,認為他們在以各種方式引起大人注意。由於患兒夜間睡眠不足,因此早上不肯起床,易發脾氣,白天無精打采、食欲不振或煩躁不安。這些症狀到孩子大一些會自己逐漸消失。
2夜驚
1~14歲的兒童中大約有3%的兒童發生過夜驚,以2~5歲的兒童較多見,男孩多於女孩。兒童夜驚多發生在剛入睡不久,大約是15~30分鍾內,此時處於非動眼睡眠階段,即不是做夢階段,其表現為:睡眠中突然無故驚醒、瞪目坐起、喘氣、叫喊、哭鬧、驚慌失措。發作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手足亂動、大汗淋漓;有的患兒眼睛瞳孔放大、直視;有的則緊閉雙眼,麵部顯得焦慮痛苦;有時會起床在室內行走、奔跑,抓住人或物喊叫求助,擺出防禦姿態,怎麼哄也不能安靜下來,偶爾有些重複的動作。夜驚一般持續10分鍾左右,發作過後一般仍能平靜入睡,醒後對發作的經過基本不能回憶,如有片段記憶也很模糊。發作時不識周圍的人、物,誤把親人認為是夢境人物,因此對大人的問詢、勸慰無反應。夜驚可連續幾夜發生,但極少在一夜中頻繁出現。
3夢魘
多見於8~10歲的兒童。它發生於快速眼動階段,即做夢階段,實際上是由於極度焦慮、恐怖、壓得透不過氣來或得不到幫助而發生的一種令人驚恐的夢,通常夢見一些可怕的人、動物或景象。兒童夢魘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有防禦性身體運動、大聲哭叫。夢魘醒後能回憶起一連串可怕的夢境,能表達他恐懼、焦慮的體驗,能認識周圍的人或物,無幻覺,也不出汗。但由於過度驚恐,醒後往往難以入睡。夢魘持續時間不長,一般為2~3分鍾。夢魘兒童不會有行走之類的動作,一般不會帶來嚴重後果,大多會自行消失,或在消除引起它的原因後即消失,無需特殊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