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考研和就業(1)(1 / 2)

考研還是就業?

考研還是就業?好多同學擔心考研如果考不上,會不會耽誤了找工作的好時機。

很多人想考研,其實不是想做學問,隻是擔心無法立即適應社會,通過讀研給自己一個緩衝期,順便給自己就業加一個學曆砝碼。

考研也好,就業也好,都不是人生的最終目標。最終的目標是讓自己和家人活得更幸福一點,考研和就業無非是走向目標的兩條路,哪條更好,難以判斷。

人生是由選擇構成的,每種選擇都有成本,選擇了A,就意味著放棄了B。你的困境在於沒有經曆過A,也沒有經曆過B,所以無從判斷A還是B那種更適合。更糟糕的是,無論是A還是B,都可能成功,也可能會失敗,似乎沒有一個安全的選擇。

在一個快速變動的時代,企圖用一次好的選擇鎖定終身幸福的念頭,這個可以有,但是你絕不能真的相信。

我很奇怪,很多大學生花費大量時間分析考研就業利弊的細節,幹嗎不嚐試利用這些時間讓自己的選擇靠譜點?

內心懦弱的人才期待一個絕對安全的選擇,而勇者是努力讓自己的選擇越來越靠譜。

很多孩子都喜歡做這樣的假設:如果準備考研複試,就沒有辦法準備招聘;如果準備招聘,就沒有辦法準備考研複試,兩個選擇讓我好痛苦好糾結,啊!~啊!

其實,這是一個虛假的“二難選擇”,我就見過很多同學既拿到考研的錄取通知書,又拿到幾個好單位的錄用通知書,再神勇一點的順便還談個戀愛旅個遊。誰告訴你6個月考研複習期裏,隻能做兩件事?又有誰告訴你,全部的時間和精力都隻能用在一點上產出才會最高?別給自己製造邏輯陷阱,然後浪費大量時間在裏麵糾結,有這時間,足夠你寫一份好簡曆,然後海投給一百家單位了。

每天24個小時,睡覺8小時,吃飯2小時,娛樂2小時,學習10小時,即使這樣還可以有2個小時用於準備就業。準備考研,然後也同時準備就業,這不是做不到的事情。事實是在大學一邊考研一邊麵試的人大有人在,讀書成績好不是拚誰花的時間多,而是單位時間複習效率高不高。

如果是我,根本不會想那麼多,而是全心考研,等考研結束後立即全心準備求職。

有些同學是想逃避現實,想尋找完美答案,在這種沒有意義的思考中任由時間流逝,卻安慰自己說一直在思考。

考研失敗了,工作還可以再找。別害怕失敗,別想象沒考上後果有多糟。很多人之所以輸,是自己被自己假想的後果嚇倒的,年輕沒有輸不起的仗,隻有不敢贏的命。

記住:人生不是由一個選擇決定的。人總喜歡把現在的失敗歸結為當初的選擇不正確,而忘了決定未來的最重要的選擇,是現在要立即做決定的選擇。

讀了研究生,不代表一勞永逸,推薦一本書給想考研或者考上研的同學看看《有了博士學位還不夠》。

如何選擇一個好的考研方向?

很多有名校情結,或者不喜歡自己本科專業的同學,考研時往往非常大膽。他們要麼報考難度非常大的院校,要麼選擇跨度非常大的專業,做出這樣的選擇是有很大風險的。

有研究生文憑是否就一定能找到好工作?不一定。在很多工作崗位,研究生學曆不能說明什麼,反而實戰的經曆更有說服力。

進一步思考,名校的研究生是否更好?那是肯定的。名校招生規模大,這意味著你在學校可以認識更多的校友,將來走入社會也可能得到更多校友的關照;在中國,名校往往彙集最多的名師,也意味著你將來得到名師指導或幫助的概率大一些。

普通的學校在整體優勢上肯定無法和名校競爭,但在某個專業上也許比名校更突出,在這個特殊領域,非名校也許比名校更有影響力。

不管是名校(名氣大)還是非名校(特色專業好),隻要是好專業,報考研究生競爭壓力都很大。

選擇合適的專業和導師比盲目進入名校更重要,畢竟研究生階段你需要更多地和導師溝通。名校老師有名,但帶的學生多了,社會活動多了,能否分配足夠時間指點你就不好說了。

我當年考研是選擇母校,主要原因當時專業成績一般,考母校把握比較大。在母校考研究生有三個好處:一是複習方便;二是比較容易了解相關專業和導師的具體情況;三是可以讓專業課學習更有針對性。

假如你不怕冒風險,內心可能更渴望挑戰,選擇了名校或者難考的專業,就不要多想考不考得上,全力以赴去複習,要想如何做才可以提升考上的概率,這樣才是正解。

如果跨專業報考,理科轉工科容易,理工科轉文科容易,經濟類轉純文科容易,反之則難。任何一個專業都有一支柱理論,如果專業基礎完全不具備,考上後被導師麵試淘汰的概率也大。

有些同學考研也不全是自己的意願,更多的是出於家長的要求。聽從家長的選擇對不對?這個可不好說。我自己當年考研就是被家人逼的,但是的確改變了我的命運。那時年輕,對未來看不清,家人的意見避免我犯了糊塗。如果在考研的想法上,你和家人有不同的意見,一定要與家裏人好好溝通,達成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