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看看,當時作為一個非IT專業的機械研究生,第一次做項目需求調研,能獨立搞出這個東西,也還不錯。通過這個問卷,我第一次搞明白了什麼叫封閉式提問,什麼叫開放式提問,這兩個提問方式後來在職場裏經常被用到(對這兩個概念不懂的朋友,請自行百度相關關鍵詞)。
如果想做一個好的提問者,我有9條建議:
1.如果你要別人的聯係方式,提問前請花一分鍾看看別人的公開信息,也許你要的聯係方式都在其中。
2.提問前請判斷你問的人對此領域是否專業,假如要問一個並非他擅長的專長的問題,你得提供一個好理由。
3.用不同的關鍵詞在百度穀歌搜索你的問題,或者去圖書館查查資料,無路可走再嚐試提問。
4.與人交流時,即使是非正式提問,也要先做自我介紹,別以為在網絡上有過互動,別人就該記住你。
5.問題越具體別人越好回答,盡量讓別人做判斷題,沒有交代背景的問題我們基本上隻能用外交辭令回答。
6.如果問題不緊急,先去一些好的提問網站,比如百度知道,新浪愛問,知乎這樣的社區提問。
7.不要指望名師指路,他們可以提出看法,但決定權是你。如果後悔聽了別人的建議,責任在你。
8.有時候,你的問題需要別人做大量的調研才能回答,你得評估下你是想提問還是想偷懶。假如想偷懶,你應該先考慮為別人的勞動付費,而不是打著所謂免費分享的口號去鄙視別人拒絕提問。
9.不能強求回複。不管別人回複不回複,你都要先給一個謝謝,至少別人要花時間閱讀你的問題。
最後一句忠告:不管你覺得通過提問學到了什麼,當伸手黨永遠是沒有地位的。提問是為了讓自己盡快獨立思考,進而得到啟發或者幫助別人,而不是愛上提問,依賴別人來指導自己的工作、學習和生活。
實操訓練
做一份封閉式調研問卷
在工作中,經常需要設計調查問卷。請你以大學生使用微博、微信新媒體為話題,設計一份封閉式調研問卷。可以去網絡搜索調查問卷,想一想設計怎樣的調查項才能獲得有價值而且不被誤導的真實信息?
建立多維的思考角度
我一位朋友的媽媽,突然懷疑老伴有外遇,每天神神叨叨,性格變得不可理喻,全家人都為之苦惱,以為是更年期反應。但其實是她得了抑鬱症,懷疑配偶的忠誠度是一部分抑鬱症病人的一種表現。
你是不是很吃驚?讓人吃驚的是,懷疑配偶忠誠度是大腦神經改變後的一種反應模式,而能夠造成這種改變的原因還有精神分裂症、老年癡呆症、腦血管狹窄、外力損傷等等。
每年都有老人被騙的新聞,為什麼騙子總能得逞?因為人老了,大腦會因為各種病變退化,智力和判斷能力也會因此退化,所以,有些事情人年輕時不糊塗,老了就犯糊塗。
了解了這些生理學知識,你對社會上某些特別反常的現象是不是會從多個角度去觀察?
新浪微博曾轉發過一個孩子要錢不成刀砍父母的事件,有人感歎孩子沒人性,有人嘲諷父母教育失敗,但大家有沒有想過,這個孩子是否本來就不是一個正常人,也許他是一個精神病病人呢?他本來就缺失正常的行為判斷能力,你去教育或者批評他沒人性有用嗎?
理性的教育對於一個心理病人是不夠的,我們需要更專業的手段,問題是我們自己也因為太缺乏心理醫學方麵的知識,總想用理性的思考方式去教育批評。我們的“好心”會幫助他變好還是促使他做出更激烈的反應?
我想說的是:這個世界上絕大部分的事情都不能簡單地一概而論。
思考問題需要從多個角度分析。這是一個漫長的修煉過程,這與一個人的知識麵有關。
我的一個朋友提出一個很好的說法,他說個人教育應該注重四個方麵的修煉:
1.人與群體的關係,這要靠道德、法律和製度。
2.人與社會的關係,這要靠社會科學知識。
3.人和自然的關係,這要靠自然科學知識。
4.人和自己的關係,這要靠哲學宗教知識。
這個分享很有意義。假如一個人隻掌握一種門類知識,他解讀世界的角度可能就會很單一,隻能從一個角度去理解世界。
一個好的頭腦,一定要能欣賞和包容這個世界的多元化,而不是假定這個世界隻有一種或者幾種好的選擇。
柴靜的新書《看見》裏麵有一篇文章談到陳虻這個人,關於他有一段有趣的文字:
陳虻抽煙,他的煙盒,還有另一個用途。在指導新人的時候,或者在給欄目組講課的時候,他會經常拍出這個煙盒:
這是一盒煙。我把它放在一個醫學家麵前,我說請你給我寫三千字,他說行,你等著吧,他肯定寫尼古丁含量,幾支煙的焦油就可以毒死一隻小老鼠,吸煙的人肺癌的發病率是不吸煙人的多少倍,吸煙如何危害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