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1 / 2)

代序一錢學森給舒以博士的信

本市海澱區,中共中央黨校哲學係,哲學博士生

李述一同誌:

讀到您在《哲學研究》1988年2期上的大作《文化無意識》,很受啟發。

近年來我在搞思維科學,一直是研究有意識的思維,沒有涉足無意識的領域。讀了您的文章後,很同意人的社會實踐不但創造了人有意識的整個思維世界,而且有一部分還“積澱”到無意識中,成為您所說的文化無意識。

心理學早就發現有意識與無意識是能相通的。例如,人走路,開步是有意識的,但走了幾步,如果還一直向前走,就轉入無意識的走了,腿自然會邁步;一直到要止步或轉彎,才又轉入有意識。

所以Freud隻承認本能無意識是不對的。

總之,向您祝賀,希望能見到您的論文。

此致

敬禮!

錢學森1988年3月14日

代序二作者舒以博士給家長、老師們的一封信

尊敬的家長、老師:

你們好,希望這本書能通過以下幾方麵幫助到你和孩子們。

1.暗示教育

以前您一定困惑過:對孩子苦口婆心的“說教”,為什麼總是收效甚微?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任何一種教育現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覺到教育者的意圖,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在心理學中,

這就是“暗示教育”。暗示教育,緩解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間的矛盾,孩子最樂於接受。

2.消極的心理暗示與積極的心理暗示

有的學校給品行差的同學“戴綠領巾”,讓成績差的同學“在走廊考試”等,實際上是給學生“貼消極的標簽”。在心理學中,這叫“貼標簽效應”,是消極的心理暗示。這很容易導致差學生破罐破摔,違背了學校教育學生的初衷。消極的心理暗示,還有來自“權威的”、“家長的”、“自我的”,是學生成長成才的大敵。

3.心理年齡小於生理年齡

以前您也許困惑過:有的孩子都長大了,怎麼還會輕易地哭鬧,或者口齒不清,感統失調,或者注意力不集中、思想開小差、坐不住……甚至生活自理能力極差?在心理學中,這就是所謂“心理年齡小於生理年齡”,也就是俗話說的“長不大的孩子”。這一般與優越的家庭環境有關。這也需要引起家長的高度重視哦,不然,孩子的“三十而立”,是斷然“立”不起來的。

4.心理防禦機製

以前您也許還困惑過:有的孩子犯錯後馬上承認錯誤,接著又犯同樣的錯,“犯錯一認錯一免責一再犯錯”;而有的孩子犯錯之後,則死不承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