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方薄伽梵 001 一番好意(1 / 2)

玄天大陸,千裏琨俞山突兀迂回,山下有大河渭川,一碧萬頃,水浪接天。

此地原先是個居民不足五十戶的小村落。後來庸國大將軍李襄陽領兵滅西楚,駐紮此地,得遇仙人指點。一紙草圖,一聲令下,五十萬大軍開工建設,到第二日天明之時,一座宏偉雄城傲視天下。

隻因坐落於琨俞山之南,渭水之北,風水上以山南水北謂之陽,故稱俞陽。俞陽城沒別的特點,就是恢宏霸氣,城中最窄的街道都可以並行十餘輛馬車。三十萬退役老兵在此地安家落戶,城中許多孩子都會挽弓射箭。

二十年朝堂風雲轉眼即散,此身雖在堪驚。當年的大將軍如今已是庸國唯一的異姓王武成王。

身為三朝元老,武成王李襄陽堪稱傳奇人物——時值南朝皇室衰微,天下大亂,盜賊並起,群雄逐鹿。李襄陽逃奴出生,慧眼結識太宗於草莽間。大宗稱帝之後,任命老將韓琦為帥,卻安排了個少年軍師,用了四年時間橫掃天下諸侯,一統中原。朝野議論紛紛,軍師李襄陽之名遍傳天下。其後韓琦封侯拜相,李襄陽弱冠之年告病還鄉,重建李氏宗祠。眾人這才知道,原來李襄陽居然是南朝名將李翦幼子。

五年後功臣元老幾乎被太宗屠盡,連韓琦也獲罪滿門抄斬,死前父子曾在獄中相對哭泣,韓永泣道:“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悔不聽軍師良言!”

韓琦長歎:“昔日牽黃狗,狩獵琨俞,不甘終老山野。如今著眼王侯,機關算盡,欲做一草莽匹夫而不可得,豎子李襄陽倒混的逍遙自在!”

同年六月,太宗駕崩,長子姬平繼位,史稱仁宗。仁宗啟用李襄陽,授兵部尚書銜,兼任太子太傅,李以體弱多病為由,隻教了太子一個月就回鄉養病去了。

次年九月,仁宗秋狩,不幸墜馬,一連數日昏迷不醒。太子欲廢黜權宦曹天佑,反被曹天佑聯合王貴妃毒死,二人假傳聖旨,立王貴妃之子吳王勇當監國太子,吳王年方七歲,朝政被權宦把持。

不出幾日仁宗駕崩,九王奪嫡。西楚趁亂出兵,攻占庸國江北十四州。十一月,大將軍衛階戰死,江山風雨飄搖。滿朝文武終於想起,還有個運籌帷幄,決勝千裏的病癆鬼軍師賦閑在家,聯名請李襄陽出山。

不除內憂,不足以平外患。

當年手無縛雞之力的病弱書生布衣上殿,血洗朝堂,擊殺權宦曹天佑,廢黜吳王。滿朝文武的眼珠子都被驚掉了一地,無法接受這種從文弱書生到鐵血將軍的逆天轉變。這人還是一貫的舉重若輕,出人意料。拋開幾位炙手可熱的天子人選,扶持已近不惑之年仍舊默默無聞的皇叔晉王登基,是為昭帝,改年號昭平。

朝局一新,昭宗皇帝表現出非凡的治國才能,親自監督大軍出征所需一應物資糧草,李襄陽無後顧之憂,這才領兵伐西楚。

昭平二年,大軍凱旋。西楚皇室俘虜中卻少了一名貴妃,傳言是李襄陽金屋藏嬌。彈劾奏折像雪片一樣飛入昭宗的禦書房,罪狀卻不止這麼一條,什麼克扣軍餉,什麼私建俞陽城,囚禁西楚使節私吞貢品等等十餘項。

李襄陽在風口浪尖,領著亡國貴妃遊覽庸都洛京,相攜聽戲,提筆描眉,旁若無人。昭宗一笑置之。

一時間李襄陽風頭無二,權勢如日中天。昭平五年,忽一日不見其上朝,昭宗登門探訪,發現李府早已人去樓空,帥印懸梁高掛。案上留書一封——臣素來多病,不堪案牘之勞形。近來忽憶俞陽城中仙人釀,願攜三五知交,醉遊紅塵。再三頓首,勿念。

昭宗敬重李襄陽急流勇退,不戀權勢,以師禮相待。加封武成王,世襲罔替。據知情人士透露,武成王和王妃正是在俞陽城中定情。

這人要是活的太順風順水了,老天爺都看不下去,一向呼風喚雨的武成王三十三歲才得一子,卻隻歡喜了一頓飯功夫,就過上了四處抓捕名醫替兒子治病的日子。

您沒看錯,確實是抓捕,不是邀請。因為據說李安那個病秧子根本就醫不好,武成王愛子心切,遷怒醫者。誰敢說一句治不好,立馬押送大牢。小王爺李安如今年方十三,為了替他治病而從此改吃牢飯的名醫,時間最長的已有十年多。於是客客氣氣的邀請,再也沒人敢上門。

據說江南名醫白修善坐牢的這十年,整理平生行醫心得,在獄中寫了一本《白氏內經》,全書收錄病例三千餘個,驗方八千三百八十一,更有詳細的病理藥理指導,針灸經絡圖解,堪稱由淺入深的醫學巨著。百年之後,《白氏內經》被奉為醫家必讀經典,成為學醫之人通用的實踐教材。當然這是後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