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遲欲望,有關棉花糖的故事
本來決定每個月定額攢一筆錢,年底用來投資,結果這個月超額買了一件“華麗麗”的衣服,下個月超額買了一雙換季打折的鞋子,再下個月電子產品大促銷,不如把早就想要的數碼相機也買了吧……欲望太多,總也實現不了,年底看自己用來儲蓄的卡裏分文未剩,大的投資計劃隻能推到明年。可是,明年又會有些什麼迫不及待想要實現的願望呢?
棉花糖的故事
幼兒園裏,老師給小朋友們每人一顆棉花糖。老師說:“現在,每個小朋友都得到了一顆棉花糖,如果你一下子把它吃掉,那麼就不會再有了。但如果你能夠忍耐20分鍾不吃掉它,那麼20分鍾後,你將再得到一顆棉花糖。”
老師話音未落,有幾個小朋友已經把手裏的棉花糖放進嘴裏了。他們太小,棉花糖的誘惑太大,想要抗拒真的很難。
有幾個小朋友決心忍耐,但是看得出來,他們忍耐得非常辛苦,盡管很想分散精力,然而他們的目光總是不斷聚焦到手中的棉花糖上。終於,有人忍不住了,在快到20分鍾的時候,一個小朋友最終還是把棉花糖塞進了嘴裏。他的行為帶動了很多堅持忍耐著的孩子,他們終於沒有扛住棉花糖的誘惑,當然也得不到新的棉花糖。
在這之後,依舊有少部分小朋友還在堅持,他們從一開始就淡定地去做別的事情,而把棉花糖晾在一邊。20分鍾過去後,老師如約給這幾個堅持到最後的小朋友再發了一顆棉花糖。這個時候,早早吃完自己手中那顆棉花糖的小朋友隻能羨慕地看著他們一口氣吃下兩顆棉花糖。
多年以後,人們發現那幾個當年忍住棉花糖誘惑的孩子事業都非常成功,不是做了高管,就是擁有了自己的公司,成就都超過了一般人。因為他們比別人更能忍受痛苦,遇到困難的時候更善於堅持,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
而那些經不住誘惑,馬上就把棉花糖吃掉的孩子則過得很不順利。因為他們總是猶豫不決,多疑而且不自信。他們一直無法忍受那些未實現的願望,所以容易偏離自己的既定目標,而去尋求短暫的滿足感。相比之下,他們的婚姻、工作以及健康狀況都不是那麼令人滿意。
如果遲些實現欲望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延遲滿足”,其實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忍耐,為了追求更大的目標,獲得更大的享受而暫時克製自己的欲望,放棄近在咫尺的誘惑。它是指一種克服當前困難情境,力求獲得長遠利益的能力。
研究表明,即刻得到的滿足是與我們的情緒中樞密切相關的,而延遲的滿足則是被抽象推理能力所控製。也就是說,即時的滿足能帶來實在的快感,而延遲滿足則需要足夠的定力和自我控製的能力。這樣看來,延遲欲望通常也是心理成熟的表現。
生活中,有的人習慣把喜歡做的事情放到前麵去做,但是當這些喜歡做的事情耗盡了自己精力的時候,就會發現原本那些不喜歡做的事情已經變得難上加難,且毫無期待感了。
如果你恰好也是那個先吃了棉花糖的人,那麼不用灰心,延遲滿足是可以培養的。
比如,做事情的時候盡量避免先處理自己喜歡的事情,可以把那些最不願做的事擺到麵前,而把喜歡做的事情放在抽屜裏。處理不願意做的事情時,可以給自己一些積極的心理暗示,像完成時的小獎賞等,同時可以分散一下自己專注的討厭情緒,來杯咖啡或者放點音樂。
這個策略可以用在很多方麵,比如有攢錢買大件東西的計劃,那麼平時上街就盡量不帶信用卡,隻裝很少的零錢,工資一發下來就把一部分存成定期,不給自己取來花的機會。
延遲滿足絕對不是對美好人生說不,隻是在潛移默化地幫助我們達成一種短期欲望和長期收獲之間的平衡,讓我們的生活能夠由自己掌控,而不是變得一團糟。
有趣的九型人格
俗話說,“龍生九子,各有不同”。即使是同一個家庭出生的孩子,性格上也會存在區別,有的人喜歡競爭和挑戰,而有的人喜歡安寧與平和;有的人脾氣暴躁而好鬥,而有的人脾氣溫和且善良;有的人做事大大咧咧不拘小節,而有的人做事卻謹小慎微且墨守成規……為什麼會有這樣巨大的差別呢?
什麼是九型人格
通常意義上,我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因為每個人的個性不同,也有的解釋是說因為每個人都具有其獨特的人格。然而,世界上有如此多的人,想要研究每個人的個性,幾乎是一件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於是心理學家們冥思苦想、廢寢忘食,終於研究出了一種精妙的工具,可以用來分析不同的性格,除此之外,通過這個工具還能夠曆練人們的洞察力,有效地進行自我提升。
這個玄妙的工具就叫做九型人格。
九型人格又被稱為性格形態學,指的是嬰兒時期人身上的九種氣質,包括活躍程度、規律性、主動性、適應性、反應的強度、感興趣的範圍、心境的素質、分心程度、專注力的持久性。
九型人格能夠揭示人們內在的最深層的價值觀以及個人的注意焦點,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它不會被外在行為的變化所影響。它能夠真正讓人們“知己知彼”,了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同時也明白別人的優點和缺點。可以這樣說,九型人格能夠讓你一眼看到人內心深處的真實東西。
九型人格的英文是“Enneagram”,這個單詞源自希臘文“ennea”(九)以及“gram”(形態)。它的確切起源時間已經不可考證,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的曆史非常久遠,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00年。
有一種說法認為九型人格源自中亞細亞地區,數千年前的智者探索出來了一種提升人格的學問,後來被蘇菲教派繼承。作為一門古老的智慧,隻有教內的靈性教師會使用,主要用於開啟教眾的靈性,千百年來一直隱秘流傳。但它既神秘又廣為人知,原因就在於每一個去請求靈性教師解答困惑的人,都得到了滿意的答案。
九型人格的符號曆史則大概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時代(大約在公元前580年),甚至更早,而九型人格理論則是現代學者的研究成果。
20世紀初期,喬治·古德傑夫首先用九型人格學說來闡釋人的九種特質。到了20世紀50年代,奧斯卡·伊察索將人類的九種欲望放進九型人格學說中,並將這套學說引入了人類心理訓練的教材。
1944年,美國斯坦福大學舉辦了第一屆九型人格大會,參會人員來自20多個國家。到如今,九型人格學說已經是多所世界著名高校最熱門的課程之一,並風靡全球。
一號性格
九型人格中的一號性格屬於典型的完美主義者。他們的人生總是不斷追求進步,他們認為隻有得到所有人的肯定的人生才能稱得上完美,於是他們不斷地努力,以期獲得別人的肯定。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會記得因為做錯事情而被批評的痛苦,於是對自己要求更加嚴格,避免再度出現錯誤。
他們以為,所有人都和他們一樣,希望能夠不斷地提升自我,為達到完美人生而努力。而當他們發現世界一點也不完美,而其他人也和他們不一樣的時候,內心會感到很失望。
完美主義者很少拷問自己的內心真正想要什麼,他們隻知道去做正確的事情。
二號性格
這是一批給予者。他們喜歡與人相處,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需要確定自己的受歡迎程度。他們渴望被認可,渴望得到別人的愛,並與別人建立良好的關係。如果沒有得到,他們能夠犧牲自己的喜好和個性來迎合他人的需要。他們甚至會強迫自己去改變習慣,放棄需要,以換得他人的關愛。
他們很清楚地知道應該如何表現自己才能獲得歡迎,盡管他們會暫時屈從於別人,但從不會放棄內心的真實想法。他們是生活的演員,你所看到的他們不一定是真實的他們。有時候,他們會覺得自己在愚弄全世界。
三號性格
這是一批從小成績名列前茅的實幹者。他們的房間裏通常貼滿了獎狀。他們不需要拉攏任何人或融入他人生活,隻習慣用成績說話,依靠自己的能力贏得一切。他們從小就忘記了自己的情感,習慣用出色的表現來獲取想要的愛。
在他們心中,隻有成功能表明一切。為了成功,他們不斷調整自己的心態,整理自己的性格,最後,他們用成功人士的心態取代了自己的真實情感,產生了嚴重的自我欺騙。
四號性格
四號性格的人屬於悲情浪漫者。他們的眼神總是略帶憂鬱,會為落葉知秋而掉淚,總愛感傷失去的美好。
他們的生活似乎更加充滿戲劇性,不管什麼樣的成就都不能讓他們徹底開懷。他們總是渴望一種遙遠的、失去的或未來的愛,似乎隻有這些愛才能帶來幸福。
他們的生命中最常充斥的兩個字就是“如果”,“如果”封閉了他們的注意力,使他們隻專注於自己的情感。
五號性格
五號性格是智慧型的觀察者。他們理性的時候居多,感性的時候比較少。他們喜歡待在家裏,不接電話,仿佛與世隔絕,當別人在積極投入的時候,他們卻無動於衷。他們的內心就像是一座壁壘森嚴的城堡,容不得半點入侵。他們像是小時候被偷走秘密的孩子,內心戒備,盡量將自己的需要最小化,以防止有把柄落入他人之手。
他們冷眼看世界,總是避免與社會發生關係,會因為別人的期待而產生壓力,他們喜歡“不被包括在內”的狀態。如果可以,他們隻去圖書館和海邊,不願與任何人共處。
六號性格
六號性格是忠誠的懷疑論者,這是一種矛盾的心態。一方麵,他們希望能夠找到一個好的領導人,將自己的忠心全部奉獻,但同時,他們又懷疑任何權威的領導機構。這種懷疑讓他們表麵順從,內心卻充滿質疑。
他們做事情很難善始善終,無論有多麼好的開始,但是在過程中,他們都會對自己的期待和努力產生質疑,最後導致放棄。他們通常喜歡說“……是的,但是……”,不斷的自我否定讓他們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步履維艱且焦慮不堪。
七號性格
他們是一群活潑開朗的享樂主義者。在九型人格圖形中,五號、六號、七號性格占據了它的左半邊,分別代表童年時期對恐懼的不同表現,與五號、六號性格不同的是,七號性格的人根本不在乎那些恐懼,他們喜歡努力吸引對方,希望通過快樂來消除緊張。
他們永遠不會感到焦慮,給人的感覺是陽光而活潑。他們幾乎擁有世界上最樂觀的世界觀,對未來雄心勃勃,希望得到最滿意的生活。
八號性格
八號性格是具有領袖能力的保護者,他們的童年充滿鬥爭,勝者王敗者寇的局麵讓他們學會了自我保護,並下定決心一定要做強者。
他們不會在衝突中退縮,相反,他們會把自己想象成為正義的執行者,當身邊的人受到傷害,他們會伸出雙手去保護他人。
他們一生都將注意力集中在外界,找尋那些應該受到懲罰的人,然而,“每個人都會犯錯,都需要承擔錯誤”的事實卻能夠讓他們崩潰,甚至輕生。
九號性格
他們是和平型的調停者。他們從小就被忽視,學會了忘記自己,學會了知足常樂。他們總是站在中間傾聽各方麵的意見,卻從不關心自己的意見是什麼,別人的需要似乎總是高於自己的需要。長此以往,他們學會了自我麻醉,忘記自己是誰。
他們的時間越充足,做的事情反而越少,因為他們容易將注意力轉移到那些不重要的事情上去。
在他們的人生中,說“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拒絕別人比自己遭到拒絕更難受,所以他們寧願點頭。
存在的意義
九型人格理論能夠幫助我們認識性格的類型,卻不是為了驅動我們去區分這些類型,如果我們不小心陷入了性格區分的泥沼中,就很容易將所遇到的人統統進行分類,並把這個類型的特征擴大化,使之更加明顯。同時,我們隻會關注別人眼中的自己,並把自己貼上這樣那樣的標簽,以求去達到別人心中的理想狀態。
九型人格係統的奇妙之處就在於它能夠讓你拋開自身的表象,去挖掘更深層次的自己,去弄清楚那些影響自己生活的性格模式的根源,最終的目的是把這些模式放到一邊,讓我成為真正的我。
血型能決定我們的性格嗎
從古希臘醫師希波克拉底提出的體液氣質說,到2000多年後血型的真正發現,再到風靡日本的血型決定性格之說,血型與性格的關係一直困擾著人們。到底這個由血液抗原形式表現出來的遺傳性狀是不是真的能夠決定人的性格呢?
體液學說
人類從很早以前就開始關注決定性格的種種因素,並且將焦點之一對準了體質。
2500多年前,古希臘醫師希波克拉底提出的體液學說是最早的關於氣質與體質之間關係的理論。他認為人體內有四種體液,分別是:血液、黏液、黃膽汁和黑膽汁。由於這四種體液在不同人身上的比例是不同的,因此造成了人氣質上的差異。
血液占優勢的人為多血質型。他們易於適應環境的變化,善交際並且精力充沛、效率高,但興趣轉變也很快,容忍不了一成不變的生活。黏液占優勢的人為黏液質型。這類型的人反應相對緩慢,卻很沉著,不會衝動易怒,也不會輕易流露出感情。穩健,但靈活性不足。黃膽汁占優勢的人為膽汁質型。這類型的人一般都容易情緒激動且暴躁,同時充滿熱情,甚至不能自製。做事情時有股執著勁,卻很少考慮自己的能力。在努力耗盡卻沒有達到目標時,會頓時沮喪到底。黑膽汁占優勢的人為抑鬱質型。他們有很強的情緒化特征,一點小事也能當做很強的刺激來受用,並且持續地受這個刺激困擾。他們大多孤僻,遇到困難時也無法果斷解決。
盡管後來的科學研究已經證明希波克拉底對於氣質的成因一說並不正確,但他提出的氣質類型名稱及劃分還是被後人沿用下來。
血型的發現及成因
2000多年過去了,無數科學家將畢生的精力都消耗在體液、血液、氣質和性格的研究上,直到1901年,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的卡爾·蘭德斯泰納首先發現了ABO血型係統,為人體內循環流動的血液創造了最科學的分類。隨後的研究則將人類常見的血型定為A型、B型、O型和AB型四類。關於這四類血型的成因,科學家作出了有趣的推論。
O型血的曆史應該算作最悠久的,大概在公元前6萬年至公元前4萬年之間,當時的O型血人吃野草、昆蟲,甚至是野獸吃剩下的東西。到了4萬年前的克魯馬儂人,才開始以狩獵為生。很快,他們獵光了生存地所有的野獸,便開始由非洲向歐洲和亞洲遷移。
A型血的出現年代稍晚,大概在公元前2.5萬年至公元前1.5萬年之間。這個時候,農耕出現了,祖先們發現從土地裏耕種出來的東西似乎更適應自己的飲食愛好,於是他們開始大規模地推廣農耕文化,同時馴養了牲口。這個時候,A型血人的飲食結構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生活地點大部分在今天的西歐和日本。
B型血的出現大概在公元前1.5萬年至新紀元之間。由於地殼運動,當時的東非有一部分人被迫遷徙,從熱帶來到了寒冷的喜馬拉雅山一帶。氣候的巨大改變催生了B型血,並給予了他們與眾不同的血型性格特征。在蒙古人種身上,B型血性格得到了最顯著的體現。
AB型血出現的年代最晚,大約在1000年以前,屬於一個非常現代的血型。AB型血是由攜帶著歐洲風格的A型血人與富含蒙古人遊牧特點的B型血人結合在一起產生的,這樣的人繼承了耐受性,免疫係統的功能比較強大,但是患惡性腫瘤的危險更高。
血液人間學
到了20世紀70年代,日本的一名叫做能見正比古的人提出了自己的“血液人間學”。
他認為,O型血的人總是敢愛敢恨;做起事來足夠狠;他們吃東西不挑剔,甚至什麼新鮮玩意兒都敢吃;他們最容易入睡,就算是在路邊或橡皮艇上,都絲毫不影響他們的睡眠;而且他們大部分偏愛登山和旅遊。
A型血的人,多半都是完美主義者,他們天生敏感,過分顧慮周圍人的想法,對所處的團隊和組織有較強的依附性;他們善於自我克製,而不是隨著情緒來表達,所以看起來有原則有思想,但你卻難以了解他們的內心。
他還提出,盡管A型、B型血出現的時期幾乎是相連接的,但是這兩種血型的性格特征卻截然相反,在很多A型血人的身上凸顯的性格本質的反麵,恰好就是B型血人的性格特征。比起A型血人對別人情緒的顧慮,B型血人顯然對這方麵並不在意,他們獨立性較強,通常喜歡“我行我素”。
AB型血具有非常明顯的雙重性格的特征,他們一方麵能夠表現得非常冷靜,分析事情頭頭是道,但他們也可能迅速表現得情緒失控,喜怒無常。他們在生活中顯得更重視細節和趣味,會有意識地參加社會活動,並希望由此而獲得一份與自己能力相稱的工作。
血型真的能決定性格嗎
從心理學角度來講,性格是人穩定個性的心理特征,它表現在人對待現實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上,不同的態度和行為方式的結合構成了人區別於他人的獨特性格。性格的形成有多方麵的因素,包括遺傳因素、家庭因素、生理因素等。而是否包括血型因素,卻沒有統計學上的數據支持。
盡管血型決定性格之說對日本人的影響非常巨大,但是一些嚴肅的日本心理學家在研究了血型和性格的關係之後發現,二者之間幾乎沒有關聯,就算是有微弱的關聯,也是出自被試者的心理暗示。也就是說,被試者受到了血型性格學說的影響,從而形成對自己的一個自我實現。比如一個O型血的人,由於了解了O型血人具有的特征,便會要求自己朝著這個方麵去發展,逐漸將自己塑造成為具有這個共性的O型血人。
真正的關聯竟然隻是由於自我暗示?這不禁讓很多心理學家感到沮喪,於是科學的實驗地轉戰到了西方。
早在1964年,在美國一本著名的學術刊物上,幾位心理學家撰寫了一篇論文,內容是他們對500多名意大利人進行了16項性格指標測定,發現其中隻有一項與ABO血型顯著相關,即B型要比A型和O型更加溫順,這個實驗結果與血型學說提出的理論恰好相反。
此後,又有很多心理學家針對不同國家的人做了很多性格指標測定的實驗,最終得出的結論是:ABO血型和性格無關。這樣就徹底推翻了之前似乎堅不可摧的血型性格說。
從醫學角度上說,ABO血型是由紅細胞表麵抗原來決定的,這些抗原在人的唾液中能檢測到,但是在脊椎液中卻不存在。再者,由於大腦和血管之間有一道腦血屏障,血液是流不進腦組織中的,那麼,血型抗原當然也不可能和中樞神經接觸。由此,影響性格之說也就站不住腳了。
盡管很多血型性格的支持者辯解說,即使血型抗原不能影響到中樞神經,那麼也必然有與血型基因聯係在一起的其他基因決定著人的性格。盡管遺傳因素的確能夠影響性格,但這樣的遺傳基因也是很複雜的,絕不可能由單純的幾個基因遺傳方式來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