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今約2.5億年的中生代時期,一個新的物種出現並迅速崛起,一躍成為地球上的絕對統治者,它們就是被稱為行走在地球上的最成功的動物——恐龍。它們稱霸地球長達1.6億年,開啟了一個嶄新而輝煌的恐龍時代,地球生物在它們的統領下,達到空前繁盛。而白堊紀晚期,一場空前的大滅絕使鼎盛的它們也難逃滅亡的命運,它們的滅絕也意味著一個曾經不可一世的恐龍時代轟然結束、不複存在!
地質年代
地球的形成已經有46億年的曆史了,在這漫長的時間裏,地球上的生物也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們根據生物演化的特點,將地質年代簡單地分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太古代
太古代是從距今約38億年前至26億年前,是地質發展史中最古老的時期。雖然這一時期的地殼很薄,火山活動非常頻繁,岩層普遍發生變形與變質,大氣圈與水圈都缺少自由氧,但卻出現了數量不多的原核生物。
元古代
元古代是從距今約26億年前至5.7億年前。這一時期火山活動仍相當頻繁,生物界仍處於緩慢的低水平進化階段,但是大氣圈已經有了很多的自由氧,原核生物演化為真核細胞生物,形成了地質史上的菌——藻類時代。
古生代
古生代是從距今約5.7億年前至2.5億年前,此時的動物群以海生無脊椎動物中的三葉蟲、軟體動物和棘皮動物最為繁盛;魚類出現並大量繁殖,一些用鰭爬行的魚開始登上陸地,成為早期陸地脊椎動物的祖先;兩棲類動物也繁盛起來。原始植物慢慢登上陸地,到古生代晚期,蕨類植物已特別繁盛,形成了茂密的森林。
中生代
中生代是從距今約2.5億年前至6500萬年前,按時間順序分為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當時的氣候溫暖,爬行動物空前繁盛,種類繁多,占領了海、陸、空三大生態領域,恐龍就是當時的陸上霸主;海生的無脊椎動物中以菊石類最為繁盛;鳥類、有袋類和有胎盤的哺乳動物開始出現;蘇鐵和銀杏等裸子植物和真蕨類已經取代了蕨類植物的地位,在中生代後期還進化出了被子植物。
新生代
新生代是從距今約6500萬年前開始一直持續到今天,是地球曆史上最年輕的一個地質年代。這一時期,地球上的各個大陸板塊已經漂移到今天的位置上;恐龍已經滅絕,主要以哺乳動物和被子植物的高度繁盛為特征,並出現了人類。
三疊紀
三疊紀是中生代的第一個紀,開始於2.5億年前,結束於2.03億年前,共延續了約5000萬年。它是古代生物群向現代生物群發展的過渡時期,為地球開創了一個嶄新的生物局麵,特別是從槽齒類爬行動物進化而來的恐龍的出現,標誌了一個新時代恐龍時代的到來。
環境和氣候
三疊紀時期,地球上隻有一塊被稱為“盤古大陸”的陸地,兩極並沒有陸地,海岸線也比今天要短得多。氣候溫暖幹燥,沒有任何冰川的跡象,在靠近海岸的地方氣候比較濕潤、草木茂盛。由於陸地的麵積非常廣闊,帶濕氣的海風無法進入內陸地區,所以大陸中部的氣候相當幹燥,形成了一個很大的沙漠。
植物
三疊紀溫暖幹旱的氣候條件,使得在古生代生存的一些植物類群因不能適應新環境幾乎全部滅絕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非常耐寒的蕨類和不過分依賴水分的針葉樹,如耐幹旱的銀杏、種子蕨類、蘇鐵以及擬蘇鐵類植物等。在靠近赤道和幹燥的地區出現了斑點鬆和蘇鐵林,而在靠近海岸的濕潤地區則密布著木賊類植物。
動物
大部分的迷齒類兩棲動物在三疊紀已經滅絕,原始的無尾類兩棲動物開始出現;槽齒類爬行動物迅速發展,達到最大的多樣性,並在中期進化出了原始的恐龍(如南十字龍、始盜龍、槽齒龍等)和最早的鱷類(原鱷等)。在三疊紀晚期,真正的哺乳動物出現,它們與恐龍一起度過了漫長的中生代。爬行動物成功地進軍海洋,並進化出了像喜馬拉雅魚龍那樣的大型海洋生物。海洋中的六射珊瑚成了新的造礁生物,形成現代類型的珊瑚礁;雙殼類軟體動物取代了腕足類;菊石類在經過二疊紀末的集群滅絕後,殘存的類群再次繁盛;魚類則以全骨魚類占統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