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成(化名)並不見得特別聰明,也不是那種埋頭苦學的孩子,但他學習成績很好,一直穩居同年級前十名之內。他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大考大玩、小考小玩,不考不玩;並且他在玩時並不是搞“疲勞戰術”,而是勞逸結合,學得很輕鬆。
為什麼成成既能學得輕鬆,又能學得好呢?原因就在於他掌握了恰當的學習方法。
所有的老師都認為,良好的學習方法對於獲得優異的學習成績非常重要,對於輕鬆地獲得優異的學習成績就更為重要。學習方法好比是劃船時用的雙槳,可以讓人在前進時變得更為容易。智商固然是學習的前提條件,但學習方法的重要性也是不可忽視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學習方法甚至比智商更重要。
一、掌握學習方法的意義
1有助於在校的學習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我們想做好一件事,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擁有精銳的工具、具備適當的手段。在學習活動中同樣如此。對於學生而言,適宜的學習方法就是“利器”,它可以幫助我們更順利、更有效地完成學習任務。
對於中學生來說,課程增多了、內容更難了,這對學習速度和學習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僅僅停留在苦學、勤學的水平上,將很難應對學業。因此,中學生必須使用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但是,光是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還不夠,更重要的是將這種方法固定下來,養成一種習慣,這樣才能幫助我們更好地學習。
2有助於畢生的學習
在當今的知識社會裏,學習已經不僅僅是在校學生的事情,一個已經邁入社會的成年人,同樣麵臨著學習的問題。因為知識更新的速度太快了,如果不隨時學習、充電,很快就會對新技術、新知識一無所知,從而被淘汰出局。
所以,對於學生而言,不僅僅要通過學習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學會如何學習。正如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所說,“學習的目的不僅是將我們帶到某處,而且應該讓我們在前進時更為容易”。老師傳授的知識是會被遺忘的,但學習方法則會使我們終生受益。
二、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1勤於思考
學而不思則罔。在學習過程中,如果不進行主動的思考,而僅僅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就不是一種有策略的學習,也不會取得好的效果。
“勤於思考”有兩方麵的含義。一是要注意知識前後的聯係,通過理解知識而掌握知識,而不要死記硬背。通過理解而進行的學習是意義學習,而死記硬背的學習是機械學習。心理學研究表明,意義學習更牢固、不容易遺忘,並且容易發生遷移,在以後的學習中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相反,機械學習容易遺忘,往往隻能應付眼前的考試,考試結束之後也就忘得差不多了。
二是培養質疑精神。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如果對知識隻是不加分析地接受,就不會有任何進步。因為學習的本質是獲得能力上的提高,而不是知識的增長。因此,要善於思考,鼓勵自己提出疑問,而不要做“思想的懶漢”,隻知道囫圇吞棗,而不知道咀嚼、消化。
2勇於發問
學問學問,學習本身是離不開發問的。
好奇是一種可貴的品質。如果沒有好奇,如果從不發問,人就不會成長,社會就不會發展。有時,父母或者老師會對你的問題感到不耐煩,那是他們的不對,你並沒有錯。千萬別因為他們的錯誤行為而放棄自己的正確行為。所以,你一定要繼續保持發問的勇氣!
有時你可能對於提問有很多顧慮。比如,擔心別人說自己笨,擔心問這個問題很傻,擔心問多了老師會不耐煩……孔子說,“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都不是羞恥的事情,更何況是向老師請教呢?並且,老師根本的職責就是傳道、授業、解惑。所以,當你有不懂的地方時,勇敢地發問吧!否則,日積月累,問題就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嚴重,修補起來會更困難。
3善於練習
學習是離不開練習的。俗話說,“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強調的就是練習的重要性。如果以為能聽懂老師講的知識就足夠,那就大錯特錯了。沒有經過練習的知識是不會牢固的。在必要的時候,還應該進行強化訓練,增加運用知識的熟練程度。
練習是必需的,但過度練習是沒有必要的。我們強調的是“善於練習”,所以,你要善於分配練習的時間,知道何時應該適可而止。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一定限度之內的練習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習,但超過某個限度後的過度練習對於改善學習並沒有多大作用。因此,如果已經熟練掌握了某個知識點,就沒有必要再反複練習,此時的練習隻是時間的浪費,隻會導致腦力的疲乏。
以上是關於學習方法的一般性建議,它們對於各門功課都是適用的。但是,具體到不同的人、不同的課程,還應該結合實際情況摸索適宜的學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