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課心理驛站
美國的心理學家曾對普林斯頓大學的學生進行了著名的“感覺剝奪”實驗。
在一個無聲、無光、與外界隔絕的實驗室裏,放置著舒適的床和佳肴,要求被試者在這樣的環境裏與外界停止交往,安靜地生活4天,並許諾4天後可以得到一筆酬金。但實驗結果出乎意料,不到2天,所有的被試者均感到極度地不適應,表現出狂躁和神經質,要求重新回到自然狀態。從實驗室出來,許多人患有不適應症,表現出動作不協調,靈活性降低,甚至神經癡呆。
馬克思曾說過,交往是人類曆史的必然伴侶。上述實驗說明了交往對於人身健康非常重要,離群索居的生活會使人的身心受到傷害。馬克思把交往比喻為“人們日常生活、日常接觸中的必然伴侶”。由此可知,交往與人類曆史的發展、我們日常生活的聯係多麼密切。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良好的人際交往不僅能幫助我們交流信息,豐富我們的知識,擴大我們的視野;同時它還具有心理保健功能。通過交往,使人與人之間相互信任、理解、關心和友愛,可以形成良好的社會心理氛圍。
心理學家對人際交往進行了大量研究,構建了人際心理學的完整體係,也完善了人際交往的藝術。這裏,我們主要向同學們描述人際交往中存在的一些常見現象的心理效應。
當我們第一次與人見麵時,從他(她)的穿著、打扮、言談舉止和容貌等基本信息中提取一些資料,初步判斷他(她)是一個怎樣的人。在許多公共場合中,我們雖然沒有與別人交往,但往往可以根據別人的外表、行為特征來推測他的身份、性格特征。
一、印象的形成有三種基本模式
1.加法模式
心理學家費希本認為,一個人肯定評價上的特征越多,強度越大,給人的總體印象也越好,越易為人接納。相反,一個人的消極評價上的特征越多,強度越大,那麼他留給人的總的印象就越差,難以為人接受。比如有甲、乙兩人,二者特征如下:甲誠實(+3)熱情(+3)聰明(+2)多嘴(-3)+5乙理解(+3)自信(+1)+4按照加法模式,甲的印象分值高於乙,因此甲留給他人的印象要高於乙。加法模式的印象形成,已為許多心理學家的實驗所證實。
2.平均模式
心理學家安德森發現,有些人在印象形成上並不是簡單地將人們各個特征的評分值進行累加,而是通過將各個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後依據平均值來形成對一個人的印象。在前一個例子中,按照平均模式,甲的印象分值應為(+5)/4=+1.25,而乙的印象分值應為(+4)/2=+2,因而乙的印象要優於甲。
3.加權平均數
心理學家發現,在印象形成過程中,不僅應考慮積極特征和消極特征這一維度,而且應考慮每一特征的重要性,因而對人的印象不應是簡單的平均的結果,應先確定每一特征的權數來表示該特征的重要性,用權數與特征的明顯度相乘,最後進行平均計算結果,這樣我們獲得的信息就更加合理了。下麵是一個加權平均的例子:甲特征明顯度×權數乙特征明顯度×權數活潑有魅力吸毒+5×3=15+5×3=15-3×5=-1515加權平均值15/3=5友好興趣廣泛不整潔+5×3=15+5×3=15-3×2=-62424/3=8結果:乙的印象分值高於甲這樣看來,印象還可以加來加去的,真的是很有趣。雖然印象形成過程常按以上三種方式進行,但印象形成過程非常複雜,還常受到加工者本身的生理、心理及社會背景等因素的影響,受到各種背景效應(首因效應、近因效應等)的影響,因此我們形成的印象往往與真實情況有所差別。
二、影響印象的背景效應
1.首因效應
一般指人們初次交往接觸時各自對交往對象的直覺觀察和歸因判斷,在這種交往情景下,對他人所形成的印象就稱為第一印象或最初印象。首因效應對人的印象的形成起著決定性作用。第一印象一旦形成,要改變它就不那麼容易,即使後來的印象與最初的印象有差距,很多時候我們會自然地服從於最初的印象。在現實生活中,首因效應所形成的第一印象常常影響著我們對他人以後的評價和看法。由於首因效應的存在,第一印象在人際交往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應該重視與人交往時留給他人的第一印象。為了塑造良好的第一印象,首先我們應該注意儀表,衣服要整潔,服飾搭配要和諧得體;其次應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鍛煉和提高自己的交談技巧,掌握適當的社交禮儀。初次印象是長期交往的基礎,是取信於人的出發點。因此我們要學會塑造良好的第一印象,不僅要懂得必要的社交理論和技巧,重要的是要提高自己的修養和文明程度。當然,為了保持長期交往,我們還應有一顆真誠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