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健康鮮活每一天(1)(1 / 2)

第一課我對“健康”知多少

2005年3月18日,浙江某地區一名19歲高二男生因迷戀網絡,經常連續幾天幾夜在網吧上網,該生下午2點回家後,他忽然神誌不清,時而自言自語,時而狂喊亂抓,對家人的問話全沒反應,被送往醫院急救中心。醫院精神衛生科李醫生說,患者邏輯不連貫、思維破裂,是內因性思維,缺乏和外界交流的能力,周圍人說話時他也會說話,但與周圍人無關。同時對周圍環境有一種不安全感,所以隨時會情感爆發,大呼大叫,甚至大打出手。另外,他手指不自主地抽搐,這些都是嚴重精神分裂症的典型症狀。

從各大媒體最近兩年的這些相關報道來看,網吧已經成為許多青少年的人生陷阱,同時也反映出青少年的心理狀況令人堪憂。

心理健康的定義

所謂心理健康是指在身體、智能以及情感上,在與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範圍內,將個人心境發展成最佳的狀態。

心理健康標準

1.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

2.能充分了解自己,並有恰當估價自己的能力;3.生活理想切合實際;

4.不脫離周圍現實環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6.善於從生活中學習;

7.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8.能適度地宣泄情緒和控製情緒;

9.在符合團體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發揮個性。

健康新主題:心理養生

有人說,20世紀的健康主題是環境保護,21世紀的健康主題是心理養生。與此同時,心理治療也將成為繼外科手術和發現抗生素之後的又一次醫學革命。

心理養生,即是從精神狀態上達到延年益壽的意思。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人類心理活動與生理功能之間的關係十分密切。心情好時,人體的生理功能就處於最佳狀態,而心煩意亂時,人體的生理功能就會隨之下降,久而久之,就會引發多種疾病。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目前,在巴西至少有2800多萬人、美國大約有5000萬人患有心理方麵的疾病,全球有1/5成年人的健康受到高度精神緊張的嚴重威脅。我國心理疾病患者也呈日益增多之勢,在1300萬人口的上海市已逾75萬各類精神、心理障礙症患者。這些還不包括占全球人員近50%的似病非病的“第三狀態”者。

情緒樂觀穩定,能使心理處於怡然自得狀態,對人體的生理功能起著良好的調節作用,可以提高大腦及整個神經係統的功能,使各個器官係統的功能活動協調一致,因而食欲好、睡眠香、精力充沛、思維敏捷,動作也輕鬆、協調靈巧。

善良是心理養生的一大營養素。一個人多行善事,能經常幫助弱者,使他們擺脫困境,心中必會湧起欣慰之感;一個堅信自己活著於他人有益甚至是他人的生活支柱,這就會成為自己的一種精神鼓舞。這種欣慰之感和精神鼓舞,會使人心情輕鬆愉快,而一個心情愉快的人,免疫力強,就不容易生病。

幽默風趣的言行不僅可以給人帶來快樂的情緒,而且能緩解生活中的矛盾衝突,改善人際關係,甚至能助人戰勝危難和增強生活的信心。增強自信有助於延年益壽。根據研究,人類疾病50%~80%與不良心態、惡劣情緒有關。所以一定要增強自己的自信心,這樣不但可以保持良好心態,而且有利於提高機體的適應能力,預防各種疾病的發生,從而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此外,科學家們還發現,寬宏大量的人也更健康,因為他們不計較小事,不計較過去,心態平靜。愛吟詩、唱歌、畫畫的人也長壽些,因為他們寄情於文學藝術,善於宣泄,心境自然順暢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