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3章 附錄:生活中你不可不知的經典心理效應(1 / 3)

瓦拉赫效應

在人才心理學中,人們把那些大智若愚者的特殊才能被正確發掘後所發生的巨大變化現象,稱之為“瓦拉赫效應”。

瓦拉赫是一位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曾經被許多教師判定為不可造就之才,爾後被化學老師發掘,給他指明方向,這下,瓦拉赫的智慧火花一下被點著了,而且一燃就不可收拾,他在化學方麵的聰明才智被徹底地發掘出來了,在同類同學中遙遙領先,直至最後摘取諾貝爾化學獎,為人們所稱頌。人們把這一現象,稱之為瓦拉赫效應。可見,不同的人存在著不同的潛能,而且這種潛能還會不時地表現出來。這時就看它有沒有人及時地捕捉到,並不斷地加以開掘。否則,這種閃光點就會如同天上的流星一閃而過。因此,及時發現閃光點是十分重要的。發現後能否創造條件讓其發展最大潛能也是十分關鍵的。

登門坎效應

心理學家認為,在一般情況下,人們都不願接受較高較難的要求,因為它費時費力又難以成功,相反,人們卻樂於接受較小的、較易完成的要求,在實現了較小的要求後,人們才慢慢地接受較大的要求,這就是“登門坎效應”對人的影響。明代洪自成也曾談到這個問題,他在《菜根譚》中說:“攻之惡勿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勿太高,當使人可從。”這種現象,猶如登門坎時要一級一級地登,這樣能更容易更順利地登上高處。當個體先接受了一個小的要求後,為保持形象的一致,他可能接受一項重大、更不合意的要求,這叫做登門坎效應,又稱得寸進尺效應。

共生效應

自然界有這樣一種現象:當一株植物單獨生長時,顯得矮小、單調,而與眾多同類植物一起生長時,則根深葉茂,生機盎然。人們把植物界中這種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現象,稱之為“共生效應”。事實上,我們人類群體中也存在“共生效應”。英國卡迪文實驗室從1901年至1982年先後出現了25位諾貝爾獲獎者,便是“共生效應”一個傑出的典型。

共生,是指企業所有成員通過某種互利機製,有機組合在一起,共同生存發展。這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既存在於自然界中也存在於社會生活中,如海葵和小醜魚之間、生產過程具有配套性的企業之間都存在明顯的共生關係,而且它們都有共同的特征,即共生係統中的任一成員都因這個係統而獲得比單獨生存更多的利益,即有所謂“1+1>2”的共生效益。

刻板效應

刻板效應,又稱刻板印象、社會定型、定性效應,是指對某人或某一類人產生的一種比較固定的、類化的看法。是還沒有進行實質性的交往,就對某一類人產生了一種不易改變的、籠統而簡單的評價,這是我們認識他人時經常出現的現象。

有些人總是習慣於把人進行機械的歸類,把某個具體的人看作是某類人的典型代表,把對某類人的評價視為對某個人的評價,因而影響正確的判斷。刻板印象常常是一種偏見,人們不僅對接觸過的人會產生刻板印象,還會根據一些不是十分真實的間接資料對未接觸過的人產生刻板印象,例如:老年人是保守的,年輕人是愛衝動的;北方人是豪爽的,南方人是善於經商的等等。刻板效應主要有三個特征:

(1)對社會人群的簡單化的分類方式和泛化概括的認識;

(2)同一社會人群中刻板印象具有很大的一致性;

(3)與事實不符,甚至有時完全錯誤。

它常常是造成人們認知偏差或偏見的主要原因,但在某些條件下有助於把現實中的人們加以歸類進行概括性地認識,成為知覺他人的捷徑。

首因效應

首因效應,也稱為第一印象作用,或先入為主效應。第一印象作用最強,持續的時間也長,比以後得到的信息對於事物整個印象產生的作用更強。

在心理學中,首因效應也叫“第一印象”效應。第一印象,是在短時間內以片麵的資料為依據形成的印象,心理學研究發現,與一個人初次會麵,45秒鍾內就能產生第一印象。這一最先的印象對他人的社會知覺產生較強的影響,並且在對方的頭腦中形成並占據著主導地位。實驗心理學究表明,外界信息輸入大腦時的順序,在決定認知效果的作用上是不容忽視的。在生活節奏如同飛快奔馳的列車的現代社會,很少有人會願意花更多的時間去了解、證實一個留給他不美好第一印象的人。因此在日常交往過程中,尤其是與別人的初次交往時,一定要注意給別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近因效應

所謂近因效應:與首因效應相反,是指在多種刺激一次出現的時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決於後來出現的刺激,即交往過程中,我們對他人最近、最新的認識占了主體地位,掩蓋了以往形成的對他人的評價,因此,也稱為“新穎效應”。多年不見的朋友,在自己的腦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實就是臨別時的情景;一個朋友總是讓你生氣,可是談起生氣的原因,大概隻能說上兩、三條,這也是一種近因效應的表現。在學習和人際交往中,這兩種現象很常見。

研究發現,近因效應一般不如首因效應明顯和普遍。在印象形成過程中,當不斷有足夠引人注意的新信息,或者原來的印象已經淡忘時,新近獲得的信息的作用就會較大,就會發生近因效應。個性特點也影響近因效應或首因效應的發生。一般心理上開放、靈活的人容易受近因效應的影響;而心理上保持高度一致,具有穩定傾向的人,容易受首因效應的影響。

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又光環效應稱,它是一種影響人際知覺的因素。這種愛屋及烏的強烈知覺的品質或特點,就像月暈的光環一樣,向周圍彌漫、擴散,所以人們就形象地稱這一心理效應為光環效應。和光環效應相反的是惡魔效應。即對人的某一品質,或對物品的某一特性有壞的印象,會使人對這個人的其他品質,或這一物品的其他特性的評價偏低。

不難發現,拍廣告片的多數是那些有名的歌星、影星,而很少見到那些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因為明星推出的商品更容易得到大家的認同。一個作家一旦出名,以前壓在箱子底的稿件全然不愁發表,所有著作都不愁銷售,這都是光環效應的作用。

蝴蝶效應

1979年12月,洛倫茲(Lorenz)在華盛頓的美國科學促進會的再一次講演中提出: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能在兩周後在美國德克薩斯引起一場龍卷風。其原因在於:蝴蝶翅膀的運動,導致其身邊的空氣係統發生變化,並引起微弱氣流的產生,而微弱氣流的產生又會引起它四周空氣或其他係統產生相應的變化,由此引起連鎖反映,最終導致其他係統的極大變化。洛倫茲把這種現象戲稱做“蝴蝶效應”,意思即一件表麵上看來毫無關係、非常微小的事情,可能帶來巨大的改變。

可以用在西方流傳的一首民謠對此作形象的說明。這首民謠說:

丟失一個釘子,壞了一隻蹄鐵;

壞了一隻蹄鐵,折了一匹戰馬;

折了一匹戰馬,傷了一位騎士;

傷了一位騎士,輸了一場戰鬥;

輸了一場戰鬥,亡了一個帝國。

馬蹄鐵上一個釘子是否會丟失,本是初始條件的十分微小的變化,但其“長期”效應卻是一個帝國存與亡的根本差別。這就是軍事和政治領域中的所謂“蝴蝶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