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青少年的道德心理還具有很強的時代性
反映社會存在的一定社會道德心理,總是在一定的社會曆史條件下形成和發展的。隨著曆史條件的變化,道德心理的內容或狀況也必然相應改變或演化。它既是反映一定社會存在的一麵鏡子,又是在一定曆史時代的社會道德思想、哲學、法律、文學藝術等社會意識形態道德主題歌和道德協奏曲,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道德觀。如果說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那麼,道德心理可以說是時代的產生,它對時代精神有著強烈的反饋作用,對時代的發展起著推波助瀾的重要作用,而青少年又是吸引時代產物的先驅,所以說青少年道德具有很強的時代性。
二、客觀道德形態與青少年道德心理狀態
社會道德現實的存在決定青少年道德心理,或者說道德心理是客觀道德現實的反映,而社會道德歸根到底又以生產關係為基礎,表現為道德心理本身的根源,潛在於客觀的經濟生活之中。一般說來,道德心理隨著經濟關係引起的道德關係和社會規範的發展變化而發展變化。社會道德形態以道德環境和道德規範為中介,決定青少年道德心理的不同狀態。
第一種情況是當社會道德、經濟狀態處於相對穩定時期,社會的道德規範、意識形態,主要是占統治地位的道德思想和社會道德基礎等社會環境以穩定、持續、有力、長久的方式決定著各種社會道德心理,包括青少年道德心理的內容和動向。這時各種社會道德心理從量到質的變化上,呈現的是相對穩定的姿態。
第二種情況是當社會處於劇烈震蕩時期,比如出現社會經濟改革、國內外戰爭、社會革命、社會各種大的動亂、大規模的思想鬥爭和運動等。這時社會上的各種道德力量急劇變化。各種道德思想相互鬥爭,人們的利益或共同利益也麵臨著瓦解,新的道德意識建立時,至少是要經曆一次道德心理和道德意識痛苦轉變過程。在社會震蕩時期,人們可能遭到心理上的巨大挫折、流動和損傷,如果一些心理準備不足,是受不了的,或社會“醫治”不力,也可能對一部分人造成某些異常的、消極的或變態的道德心理,尤其是青少年的所謂“信仰危機”和被稱為“看破紅塵”的後遺症。
第三種情況是各種突發的、意外的、個別短暫的道德現象或事件引起的各種社會道德心理反應和演化。如偶爾的國際小衝突、恐怖事件等。這些事件也許並不都直接涉及人們的切身利益,但同樣能引起人們的道德心理活動,表現出人們的道德行為,成為點燃人們蘊藏已久的某種心理情緒之火的火星。人在青少年期特有的心理、生理特點對一些並不直接涉及道德內容的活動或事件所產生的心理反應也有可能轉變為道德心理的內容,如重大國際體育比賽的勝敗,往往能一時地影響青少年的道德情緒,我國女排的三連冠以及國家足球隊多次衝出亞洲的比賽失利,所引起的遠不止是僅僅對體育比賽的希望及失望的心理反應和影響。
以上三種不同社會道德環境所反映的道德心理情況都是對社會的客觀反映。因此,通過對青少年心理和行為的分析調查和研究,必然能尋找到產生一定道德心理和道德行為的某些社會根源的真實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