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要重視兒童人際交往過程中的心理健康。換言之,要重視孩子周圍社會支持係統的建立。這不僅需要父母以民主、理解的態度教育孩子,還應積極培養孩子與他人(尤其是同伴)的交往能力,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積極配合對孩子的發展也很重要。隻有這樣,才能培養人格完善、心理健康的兒童青少年。
第三,還要培養兒童在自我認識和悅納方麵的心理健康。要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自我接受力,以積極的態度對待自己。要做到這一點,重要的是要積極鍛煉兒童對挫折的忍耐力,提高其麵對壓力的應對策略,這不僅有利於培養兒童堅強的個性,也是一條較為積極的解除壓力的途徑。
二、兒童心理壓力的調適
根據雷劄魯斯的壓力的調適模式,透過理性的認識和評價,決定何者為壓力事件,進而采取適當的方法調適。但是由於兒童年齡太小,不可能自己來調適和化解壓力,心理學家指出,對兒童來說,成人是最重要的影響力量。因此,父母、師長有責任幫助兒童克服心理壓力。
首先,洞悉兒童壓力反應的各種表現,了解引起心理壓力的事件。
當兒童已經表現出一些心理壓力的信號,如情緒不安、訴說很累、哭泣時,成人要幫助他們克服壓力。首先必須聽他們傾訴,了解孩子心理上有什麼壓力,壓力是從哪裏來的,要多抽出時間與兒童麵對麵交談。在大多數情況下,隻要成人能夠及早發現,恰當引導兒童傾訴,心理壓力就會得到舒緩。
案例:一位有經驗的父親說:“當兒子出現沮喪焦慮的情緒時,我就騎上摩托車帶著他到郊區兜風,找一塊草地,或者大樹下,坐下一起談心,郊區的美麗環境讓孩子放鬆了,他常常會一下子把煩惱都說出來。我總是微笑地看著他,告訴他我年輕時遇到過的各種壓力和挫折,但我很堅強地支撐過來了。人一輩子會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壓力和打擊,弱者總是倒地而亡,強者永遠都是傲立於風雨中。我的談話讓孩子很激動。我們父子的溝通就像朋友,沒有障礙。從小到大我都是這樣幫助孩子克服壓力和焦慮的,看著他一次次勇敢站起來。”
其次,幫助兒童養成良好的性格,提高適應能力。
在雷劄魯斯壓力的調適模式中,情緒常被視為壓力的導因,而不是最後的結果,個體的情緒反應會影響心理壓力的解決。當麵對壓力時,較之情緒不穩定或性格悲觀的人,有良好的情緒反應並以樂觀和堅強的性格麵對困難的人,能夠積極地麵對問題和解決問題,因而不會產生過多的心理壓力。據此,家長和教師應該著力幫助兒童形成健康積極的情緒和樂觀向上的性格,擴大孩子的生活圈,豐富孩子的業餘生活。孩子孤僻不合群、自私等不良心理的形成,往往與他們的生活圈狹窄有關係。前幾年,美國兒童中有一種“大樓症”,由於高層建築的發展,兒童們放學後獨居一室,缺少正常的交往,因而產生孤僻、恐懼等心理,甚至影響智力的正常發展。要讓孩子自己選擇適宜的遊戲和運動,培養他們注意力集中、專心完成一項工作的能力。同時,應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兒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當兒童有較強的自尊和自信時就會有勇氣、膽量和辨別力去麵對壓力。很強的適應能力是遏製心理壓力產生的最有效法寶。由於個體存在於充滿競爭的社會之中,壓力是客觀存在的,因此,個體必須不斷地使自己適應周圍的環境,才能從根本上化解心理壓力。所以,從小培養兒童適應各種環境的能力至關重要。
最後,減少使兒童產生壓力的外界因素。
家長和教師應了解兒童的能力,對孩子的期望應該合理,不應過高或過低。鼓勵孩子、培養孩子廣泛的興趣愛好,但不要強迫孩子去學這學那,應該多聽聽孩子自己的意願,不要過低估計兒童的能力,應把一些適合孩子年齡的事情交給他自己去做,重視孩子的想法和言行。要讓孩子認識到:每個人都是獨立的,都有自己的強項和弱項,沒必要總是拿自己的弱項去比別人的強項,重要的是把自己的強項用好。這樣會使兒童形成平和的心態和健康的心理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