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家庭教育心理學(3 / 3)

心理規律五:木桶效應

木桶效應的意思是:一隻沿口不齊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於木桶上那塊最長的木板,而在於木桶上最短的那塊木板。

一個孩子的學科綜合成績好比一個大木桶,每一門學科成績都是組成這個大木桶的不可缺少的一塊木板。孩子良好學習成績的穩定形成不能靠某幾門學科成績的突出,而是應該取決於它的整體狀況,特別是取決於它的某些薄弱環節。因此,當發現孩子的某些科目存在不足時,父母應及時提醒孩子,讓其在這門學科上多花費一些時間。

心理規律六:登門檻效應

日常生活中常有這樣一種現象:在你請求別人幫助時,如果一開始就提出很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絕;而如果你先提出較小要求,別人同意後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則更容易達到目標,這種現象被心理學家稱為“登門檻效應”。

在家庭教育中,我們也可以運用登門檻效應。先對孩子提出較低的要求,待他們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揚乃至獎勵,然後逐漸提高要求,從而使孩子樂於無休止地積極奮發向上,這些要求要符合孩子的年齡段。例如,一個孩子的數學成績很差,總是不及格,家長要求孩子下次考100分是不可能的,開始可以僅要求孩子考及格,下次就65分,再下次70分……這樣一步步進行。

心理規律七:增減效應

人際交往中的“增減效應”是指任何人都希望對方對自己的喜歡能“不斷增加”而不是“不斷減少”。比如,許多售貨員就是抓住了人們的這種心理,在稱貨給顧客時總是先抓一小堆放在稱盤裏,然後再一點點地添入,而不是先抓一大堆放在稱盤裏再一點點地拿出。

我們在評價孩子的時候難免將他的缺點和優點都要訴說一番,並常常采用“先褒後貶”的方法。其實,這是一種很不理想的評價方法。在評價孩子的時候,我們不妨運用“增減效應”,比如先說孩子一些無傷尊嚴的小毛病,然後再恰如其分地給予讚揚……

心理規律八:貼標簽效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兵力不足,而戰爭又的確需要一批軍人,於是,美國政府就決定組織關在監獄裏的犯人上前線戰鬥。為此,美國政府特派了幾個心理學專家對犯人進行戰前的訓練和動員,並隨他們一起到前線作戰。

訓練期間,心理學專家們對他們並不過多地進行說教,而特別強調犯人們每周給自己最親愛的人寫一封信。信的內容由心理學家統一擬定,敘述的是犯人在獄中表現得如何好、如何改過自新等。專家們要求犯人們認真抄寫後寄給自己最親愛的人。三個月後,犯人們開赴前線,專家們要犯人在給親人的信中寫自己是如何地服從指揮、如何地勇敢等。結果,這批犯人在戰場上的表現比起正規軍來毫不遜色,他們在戰鬥中正如他們信中所說的那樣服從指揮、勇敢拚搏。後來,心理學家就把這一現象稱為“貼標簽效應”,心理學上也叫暗示效應。

這一心理規律在家庭教育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如果我們老是對著孩子吼“笨蛋”、“你是豬嗎”、“怎麼這麼笨”、“連這麼簡單的題目都不會做”等,時間長了,孩子可能就會真的成為我們所說的“笨蛋”。

所以,父母必須戒除嘲笑羞辱、責怪抱怨、威脅恐嚇等語言,多用激勵性語言,對孩子多貼正麵的標簽。

心理規律九:蝴蝶效應

據研究,南半球一隻蝴蝶偶爾扇動翅膀所帶起來的微弱氣流,由於其他各種因素的參與,幾星期後,竟會變成席卷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科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蝴蝶效應”,並作出了理論表述:一個極微小的起因,經過一定的時間及其他因素的參與作用,可以產生極為巨大和複雜的影響力。

蝴蝶效應告訴我們,教育孩子無小事。一句話的表述、一件事的處理,正確和恰當的,可能激勵孩子一生;錯誤和武斷的,則可能貽誤孩子一生。

心理規律十:霍桑效應

美國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廠是一個製造電話交換機的工廠,有較完善的娛樂設施、醫療製度和養老金製度等,但工人們仍然憤憤不平,生產狀況很不理想。後來,心理學專家專門對其進行了一項試驗,即用兩年時間,專家找工人個別談話兩萬餘人次,規定在談話過程中,要耐心傾聽工人對廠方的各種意見和不滿。這一談話試驗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結果:霍桑工廠的產值大幅度提高。

孩子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有困惑或不滿,但又不能充分地表達出來。作為父母,要盡量擠出時間與孩子談心,並且在談的過程中,要耐心地引導孩子盡情傾訴,說出自己生活、學習中的困惑,說出自己對家長、學校、教師、同學等的不滿。如果孩子總是處於壓抑不得發泄的狀態,對孩子的成長有消極的影響,甚至會產生嚴重的心理問題。

孩子在“說”過之後,會有一種發泄式的滿足,他們會感到輕鬆、舒暢。如此,他們在學習中就會更加努力,在生活中就會更加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