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家庭教育心理學(1 / 3)

做懂心理學的父母,才能培養卓越不凡的孩子。每個家長對於教育似乎都有獨特的見解,講起來頭頭是道,但是為什麼教育孩子時,卻往往得不到好的效果呢?主要是其教育方法不科學。教育家巴哈特說:“一個父母勝過一百個校長。”家庭教育是一門心理科學,更是一門心理藝術。父母隻有掌握這門科學,並把這門藝術很好地運用在對孩子的教育中,才能真正把孩子培養成人,塑造成才,推向成功。

一、什麼是家庭教育心理學

很多家長常常會有這樣的疑問:家庭教育心理學是什麼?它包含哪些內容?其實,答案很簡單。家庭教育心理學是一門闡述孩子心靈、研究孩子行為的科學,它貫穿於孩子教育的方方麵麵。而心理學並沒有離我們很遠,可以說它無處不在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下麵的一則小故事可能會給我們一些啟示:

6歲的小女孩紅紅看到她的同學華華有一件很漂亮的裙子,紅紅很喜歡,於是吵著要媽媽買一件。媽媽問紅紅原因,紅紅說:“穿上這條漂亮的裙子,我就可以變成漂亮的小公主,這樣大家才會喜歡我。”

“我的傻女兒,不管你穿什麼樣的衣服,你都是爸爸媽媽疼愛的小公主。”想了想,媽媽接著說:“你知道嗎,爺爺、奶奶,還有叔叔、幼兒園的阿姨都喜歡你,並不是因為你穿了漂亮的裙子,而是因為你乖巧、講禮貌、喜歡幫助別人,你懂嗎?”紅紅有點疑惑,但還是重重地點了點頭。

孩子在小的時候經常會吵著要買這買那,有的父母是孩子要什麼就買什麼,有的父母則會罵道:“買來幹什麼,浪費錢!”“小小年紀就亂花錢,長大怎麼辦?”……不管是前者還是後者,這些話對孩子都有不好的影響。現實中的父母很少會像故事裏的媽媽一樣,試著問孩子“為什麼要買”。雖然隻有6歲的孩子也許並沒有完全體會到媽媽所講的道理,但沒有關係,再遇到類似的情況,她的父母肯定還會對她進行類似的教育,隨著年齡的增長,她自然會明白這些道理。

事實上,家長在不知不覺中運用著心理學的知識,與孩子進行著或深入或淺顯的心理交流。例如,很小的孩子就會從爸爸的神情和語氣上判斷他心情很差,正在生氣,於是他就乖乖地聽話,不敢鬧別扭,而等到他發現爸爸的心情很好的時候,就趁機撒嬌;父母也可以從孩子的動作行為或表情來判斷孩子是否在說謊,或是否又有什麼新的想法或舉動……從這裏看,無論孩子還是家長,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業餘的心理學家。

但遺憾的是,在現實生活中,有越來越多的家長發出了這樣的感歎:孩子的思想和行為,為什麼總與我的想法有那麼大的不同呢?於是,在我們的身邊不時響起父母們各種各樣的困惑與不解的聲音:

“孩子為什麼就不能好好地學習?”

“為什麼人家的孩子就那麼乖,我家孩子就那麼頑劣?”

“他的行為我簡直無法理解,他的腦袋到底裝了什麼?”

“我說向東,他偏會向西,他為什麼就不聽話呢?”

……

“孩子是一本書,從童年到少年、從少年到青年,父母都在一頁頁往後翻,但要真正讀懂卻十分不容易。”這句話似乎道出了父母的心聲,為什麼父母讀起孩子這本“書”感覺很吃力呢?

研究表明,其原因是這樣的:大部分父母在“品讀”孩子時,都是從孩子的“行為”入手的,而非“心靈”。

父母更關注孩子的行為,就會出現這樣的情形:孩子具有好行為,父母就高興、就順意,孩子一旦表現出壞行為,父母很少會靜下來與孩子溝通交流,而是一味地憤怒,甚至有些父母擁有“孩子是打出來的”的錯誤觀念,並用棍子表現父母的憤怒,他們教育孩子的常用語言是“你犯了什麼錯”、“你該如何如何”……這也正是很多父母對孩子的管教感到吃力的共同原因。

父母更關注孩子的心靈,情況就有很大的不同了。關注孩子心靈的父母,事實上就是與孩子進行了溝通與交流,這其實就是心靈的交流。通過這種心靈的交流,父母可以去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隱情,去關注孩子隱藏起來不輕易表露的內在情感,他們教育孩子的常用語言是“你有什麼想法”、“你有怎樣的需要”……這也正是和諧親子關係誕生的根源所在。

心理學家指出,人的心理支配人的行為。作為父母,要教育孩子、改變孩子的行為習慣,就要從改變孩子的“心”開始。如果能夠做到了解孩子的心理並因勢利導,就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父母們應該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尊重孩子的心理成長規律,按照孩子最易接受、受益最大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引導孩子。

那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應該怎樣有效地運用心理規律呢?

(一)應了解孩子的成長曆程及心理發展曆程

對於任何的工具,我們首先要對其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更好地進行利用。同樣,“心理規律”就好比家庭教育的工具。從幼兒期、少年期到青年時期,在成長的各個年齡階段,孩子都在經曆著不同的生理成長曆程與心理成長曆程。與此同時,父母的教育方向也必須隨之不斷轉換,以適應孩子的成長需要。例如:

在孩子心理發展曆程方麵,父母對幼兒期的孩子要給予更多愛撫和擁抱,對少兒期的孩子給予更多鼓勵,對青春期的孩子要學會適當地示弱和讓權。

在孩子能力發展曆程方麵,父母對幼兒期的孩子要著重“聽”、“說”、“看”能力的培養,對學齡前的孩子要著重培養其語言表達能力和想象力,對上小學的孩子要著重培養其交往能力、自理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