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正在越來越多地為人們所認識,那麼,如何才能讓家庭教育在人的發展、社會的發展中發揮其積極的作用呢?在我國,以往主要靠婦聯、學術團體、家庭教育機構、家長學校等單位來推廣和普及家庭教育的科學知識和方法,這是我們了解家庭教育並將其應用於生活的重要途徑。此外,我認為,對家庭教育的認識亦須依靠心理科學的指導,其中,學習家庭教育心理學便是一個重要的途徑。
做合格的父母需要學習家庭教育心理學。蘇聯有一門特別的中學課程,就是在初三和高三階段,為不繼續升學的學生專門開設如何做優秀父母的課程,因為那些不能繼續升學的學生在走入社會之後,在3~5年內就會麵臨結婚和養育子女的問題,對他們來說,這門課程開得正是時候。在美國的明尼蘇達大學,家庭教育指導者向那些想提高父母教育能力的學生提供家庭教育心理學課程。這門課程的開設,其具有長期而深遠的意義。
學習家庭教育心理學課程,會對未來的父母擔任角色產生積極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麵:通過學習家庭教育心理學這門課程,能使未來的父母們較早意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進而在平時有意識地觀察家庭教育心理案例和積累家庭教育心理學的知識;家庭教育心理學是一門通識性課程,能使新一代父母通過學習後更易於接受家庭教育心理學課程的知識和家庭教育方法的培訓;通過學習家庭教育心理學,可以幫助家長結合自己所受的家庭教育經曆,審視個人成長和家庭教育之間的關係,從而更深入地了解自身和理解父母,妥善調節自己和父母之間的關係,形成良性親子互動。
教師如果學習家庭教育心理學課程,會高度重視家庭、學校與社會的教育協作。我國目前處於社會轉型期,社會變遷給傳統婚姻家庭觀念帶來了衝擊,離婚率上升,單親家庭增多;城市流動兒童、農村留守兒童增多,這都給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這就要求學校和家庭通力合作,整合雙方的教育資源,利用各種教育機會共同引導青少年和兒童健康成長。所有這些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要懂得家庭教育心理學的知識,要具有同家長溝通的能力和技巧。
學習型社會的建構需要學習家庭教育心理學。學習已成為21世紀的生存方式,人的素養的全麵提升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教育已經進入終身化、大眾化的時代,家庭成員共享學習快樂、分享學習時光是現代家庭生活方式轉型的重要內容。家庭教育心理學為人們更好地認識家庭中個人的成長、家庭中兒童的身心發展以及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提供了高度的理論指導。
本書是在本人長期思考和探索基礎上建立的家庭教育心理學本體知識框架上完成的,每一章節都凝聚了本人與合作者的共同智慧與辛勤勞動。各章的具體作者是:第一章:龐海波、黃湛菁;第二章:龐海波、徐童;第三章:龐海波、趙麗;第四章:龐海波、張超連;第五章:龐海波、何以堅;第六章:龐海波、黃華容;第七章:龐海波、潘建美;第八章:龐海波、李智珠;第九章:龐海波、劉務如;第十章:龐海波、羅燕珊;第十一章:龐海波、謝金妹;第十二章:龐海波、梁楊健;第十三章:龐海波、邱慧芳。
本書引證了大量國內外家庭教育心理學方麵研究者的寶貴學術成果和資料,沒有他們出色的研究工作,本書是不可能完成的。在此,請允許我向各位原作者表示敬意和謝忱,同時也為未能直接一一表示謝意而致歉。在資料引用或有關研究與理論觀念的轉述中如有不當或差錯,責任完全由本人承擔,懇請原作者知會本人予以訂正。
在撰寫過程中參閱了許多國內外文獻,暨南大學管理學院博士生導師劉耀中教授、湛江師範學院特聘教授李方等同誌也為本書提出過大量建設性的建議和修改意見,在此一並表示衷心的感謝!
暨南大學出版社的張仲玲編輯在本書計劃落實和成稿過程中,付出了很多艱苦的勞動和耐心,對於張先生的兢兢業業和對本書的悉心支持,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謝。
由於本人水平有限,書中錯誤、缺點在所難免,懇請專家和廣大讀者指正。
作者
2011年4月30日於廣東湛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