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課克服電視孤獨症
自放暑假以來,小雨(化名)除了做暑假作業之外,大多數時間都在看電視,不管什麼台、不管是什麼節目,她都一律不放過,直看到神情倦怠、睡眼矇矓、胃口不開,有時中午飯也不吃。晚上父母下班回來,她也懶得理睬;同學打電話約她出去玩,她也不願意……成天就與電視機為伴。這其實就是典型的電視孤獨症。
一、電視孤獨症的表現
1迷戀、模仿
(1)整日迷戀電視,對周圍事情毫無興趣,看起電視來不讓人打擾。
(2)邊看邊模仿電視中人物的動作、對話,好像自己就是劇中人一樣。
(3)把電視廣告語背得滾瓜爛熟,嚴重時還可能發展到自言自語的反常狀態。
(4)看電視主要對一些宣傳暴力的片子感興趣,時常模仿電視裏的鏡頭。
2閱讀、溝通能力下降
(1)閱讀能力下降,因為電視隻需“聽”,不需要像閱讀一樣靠理解而融會貫通。
(2)沉溺於電視節目,不愛與家人、同伴談話溝通,不喜愛戶外活動。
(3)注意力開始下降,不關心周圍的事情,隻關心自己感興趣的電視節目。
二、電視孤獨症有什麼危害
電視孤獨症對學生智力開發的消極影響表現在以下方麵:
1左腦功能受削弱
現代腦科學研究成果表明,人的大腦兩半球在功能上既有高度的協同互補性,又有高度的專門化分工。左腦主要負責抽象思維,右腦主要負責形象思維。閱讀時接受文字信息主要用左腦,視聽時接受圖像信息主要用右腦。因此,如果電視視聽持續若幹世紀,大腦左半球功能會受到削弱,而大腦右半球功能較為發達的人口大為增加。由於電視視聽對人在讀書時所必需的分析性思維過程起了消極的作用,因此,電視會降低讀書能力。
2行為反應陷於被動,思考反應趨於僵化
電視節目提供的資訊是一種單向傳播,中學生隻是扮演著接收器的角色,與電視之間並沒有互動性。這種被動性的吸收行為,缺少分析、創造的活動,久而久之會導致中學生缺乏深度思考的能力。
電視視聽與書刊閱讀相比,前者可以說是“被動性”的,後者是“主動性”的。因為圖像與文字相比較很容易理解,尤其是不需開動腦筋。因看電視太多而養成的“被動性”,將不利於兒童思考能力的養成與提高。對電視嚴重依賴的中學生,他們的語言能力、抽象思維能力,特別是掌握數學符號體係的能力不可避免地會遭到嚴重削弱。
3代理經驗的衝擊
有實驗證明,完全從電視中了解兔子的中學生,和在現實中了解兔子的中學生相比,兩者之間對兔子的知識和了解有著很大的差距。前者對兔子的了解較為片麵,後者對兔子的了解就比較全麵。這個實驗的結果表明,中學生們通過代理經驗得出的判斷往往是片麵的。
4行為的模仿
中學生的心理發育還不成熟,接觸了大量的暴力節目後記憶裏會有儲存。在一定的場合,他們會不自覺地模仿看到過的暴力行為。有些意誌力不強的中學生由此覺得暴力行為可以解決人生問題,在遇到相同境遇時,便會不顧後果模仿暴力行為來解決問題。
5分不清楚現實與幻想的界限
中學生觀看過多的暴力表演,容易造成一種錯覺,以為現實世界充滿了暴力,單純認為解決問題的惟一方法是使用暴力讓對方屈服。電視為中學生提供了現實世界與行為的信息,但更多的是提供了想像的世界和行為的信息,他們容易誤解其看到和聽到的東西,把現實與幻想混在一起。
6是非判斷的不準確性
中學生的人生經驗少,缺乏正確的是非判斷標準。有些影視作品對所謂的“英雄暴力”過分渲染,誤使中學生以“暴力英雄”的處世哲學作為是非判斷的標準。其實這些渲染大多是商家為吸引觀眾牟利競爭的一種手段,但有時中學生隻憑感情用事,隻看表麵現象,認為一切英雄好漢的壯舉都是正確無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