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發現沒,這是一本沒有《前言》的書。
不光是沒有《前言》,連《序》也沒有,從目錄直接就到這裏來了。
這是我有意這麼做的。這本書不需要《前言》和《序》,也不需要裝模作樣地說說思路和感慨,更不需要什麼概括,因為這本書是寫給你的。
你試過和自己好好談談嗎?
我就試過。
願望
記得有個朋友曾經問我:“你的願望是什麼?”
我說想在外太空看看自己所生活的這個星球,一個小時就夠。
他又問我:“假如現在讓你二選一:第一,立刻就能滿足你的這個願望;第二,整個香港都歸你所有。你選擇什麼?”
我的回答不變:“我要在外太空看看自己所生活的這個星球。”
朋友笑了:“你真傻,如果你擁有整個香港,你甚至可以住到外太空,想看多久就看多久。”
等他笑完了,我給他講了個事兒:
有一個3歲的小男孩,因為生病的原因,遵照醫囑好幾天裏隻能喝牛奶,除此之外不能吃任何其他東西,結果有一天小男孩就做了個夢。他夢到在廚房餐桌上有一個華麗的大餐盤,而餐盤裏麵擺著很大的一塊烤肉,醬色的肉汁流淌在肥厚的嫩肉上,香氣撲鼻。但是後來那一整塊烤肉就莫名消失了,不知道哪兒去了。
朋友問:“誰吃了?”
我:“有個人解釋了這個夢,他是這麼說的:‘夢中那一大塊烤肉,其實是小家夥自己吃掉了。因為家人禁止他吃牛奶之外的食物(當時小男孩在養病),所以就算在夢中,吃掉一整塊烤肉的人都始終未曾露過麵,這樣就沒有人會因此而受責罵……’”
朋友笑了好久:“看來是饞瘋了,真能吃!”
我接著說:“分析這個夢的人在最後還強調了一下:在孩子的夢中,最具特色的是經常出現的一些‘巨大的’‘大量的’‘非凡的’‘誇張的’東西。”
朋友:“為什麼?”
我:“因為孩子們還不知道‘足夠’這個概念,他們對所喜愛的任何東西都是貪得無厭的。所以有說法是:孩子是很難滿足的。隻有伴隨著成長、學習、了解、接受教導,孩子們才會明白什麼是適度,什麼是克製,以及為什麼這麼做。”
朋友沒再說話。
我告訴他:“還記得你剛剛讓我二選一的那個問題嗎?我依舊選‘在外太空看看自己所生活的這個星球’,因為那是我的願望。而擁有整個香港,不是我的願望,那是貪婪。”
朋友想了一會兒,好奇地問我:“這個孩子的夢,是誰解的?”
“弗洛伊德。”
你知道嗎
在一百多年前的奧地利,有個叫作弗洛伊德的人寫了一本書:《夢的解析》——看書名就知道寫的是什麼。這本書裏講了一種在當時聞所未聞的、全新的解析夢的方法。
最初的時候沒人有任何評論,好壞都沒有。為什麼呢?因為沒人看得懂。然後,慢慢地,在幾年之內有人開始誇這本書,另一些人開始貶這本書……接下來,這本書鬧得整個歐洲連同北美都在為書裏的內容吵得天翻地覆。
這種爭執延續至今。
似乎人們對這本書的反應很奇怪——無論是捧還是貶。
我曾經問過一些人:“你知道《夢的解析》嗎?看了嗎?”
A回答:“知道,沒看過。”
B回答:“不知道,沒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