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心理學學生的職業(2)(1 / 3)

畢業即失業——心理學有助於我們謀求一份職業嗎?

1999年是高校擴招元年;四年之後的2003年,全國高校畢業生達到了212萬;又十年過去,2013年的高校畢業生達到了700萬。於是,許多人開始麵對畢業即失業的問題,衍生出了一個新的群體——“畢失族”。許多大學生在總結自己的大學經曆時說,十年寒窗苦讀,擠過高考的獨木橋後進入理想中的大學,享受幾年愜意的大學生活後,捧著一張單薄的文憑,之前所學竟然毫無用武之地,以至於諸如生物工程、環境工程、法學、信息管理、物流管理、國際政治、外交學等聽起來誘人的專業都被排入了“十大最難就業專業”。

至於心理學嘛,走入招聘中心的心理學學生常用雞肋來形容自己——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並不是妄自菲薄,隻是因為工作那是相當不好找。心理學本科生想找一份對口的工作很難,因此許多人放棄了成為“全職心理谘詢師”的美夢,要麼繼續讀研,要麼轉行做其他工作。

實際上,畢業即失業並不是中國獨有的現象。2012年,美國大學有170萬畢業生,由於經濟危機的影響,就業市場也非常艱難,有半數以上的本科畢業生無法找到全職工作,或者所在崗位無法發揮所學知識。科學、教育、健康相關的專業日子還好過一點,學藝術、人文專業的就比較慘,有些學生背負著學費貸款,隻好先做服務員、調酒師一類的工作,有時還需要父母的經濟援助。

當然,並不是說其他國家存在就業難題,我國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就是合理現象,就像不能說歐洲也曾經遭遇過霧霾,就認定中國的霧霾天經地義。暫且拋開就業難、畢業即失業的問題,單就心理學學生來說,要想在本專業求職,還需要做很多準備工作。

心理學就業分為臨床心理學、谘詢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工業與組織心理學等領域。臨床心理學就業方向在醫院、私人心理診所、心理谘詢機構。雖然國內的心理學逐漸被炒熱,心理谘詢師滿天飛,電視節目也喜歡請幾個心理專家象征專業性,實際上專業的心理治療係統尚沒有建立起來,即使是三甲醫院的心理科,多數也是由精神病醫師兼任。

谘詢心理學的就業方向廣闊一點,包括心理谘詢機構、醫院、社區、學校、企業等,為來訪者提供麵談、測量和治療,和臨床心理學有交集,但是更側重婚戀、情感問題、親子關係和職場困惑等日常生活方麵。谘詢心理學不涉及精神病學,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教育心理學的學生主要指向學校、教育機構、培訓機構等,做中小學生教育、校園問題處理、課程設計、教師培訓等工作,對於那些不喜歡每天麵對異常人群,不想成為別人的精神垃圾桶的學生來說,進入教育領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實際上,心理學還可以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麵麵,如工程心理學、建築心理學、消費心理學。研究汽車製造中的心理學,怎樣設計能讓一款車型駕駛起來不易疲勞,不容易出事故;研究建築設計中的心理學,既符合人性化要求,又節約成本;研究酒店設計中的心理學,將人體工效學和心理學結合起來,創造最舒適的休息、就餐環境。

這樣看來,心理學學生就業範圍比較廣,企業、政府部門、非營利組織都可以,工作內容大多和行政、管理、社區關係、人力資源、公共關係、市場研究等相關。當然,一些工作往往需要研究生學曆或資格證書,像臨床心理學家、校園心理學家則需要碩士或博士學位,還需要一到三年不等的實習經驗。學術方麵的就業市場比較小,那裏聚集了擁有博士頭銜的各種大咖,為高校所提供的稀有的研究機會展開競爭,其中一部分人隻好選擇受雇於企業的市場調查、生產部、人力資源等部門。

這時,有人會跳出來說:在心理谘詢尚且魚龍混雜的時候,談這些高精尖的就業不是癡人說夢嗎?非也。試想一下,20年之後,誰會成為這個行業的權威?是那些從始至終堅持到最後的人。有時候,堅持就是一種資本。從理想說到現實,心理學學生如果想從事本專業的工作,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要完成——獲得心理谘詢的從業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