敷林村委會前麵,有一個兩三百平米的廣場,每逢集日,這裏便聚集了遠近的村民。賣肉的,賣魚的,賣新鮮蔬菜的,賣衣服、布匹或者其他生活用品的,琳琅滿目,儼然一個規模不小的集市。
操場的北麵,是一家雜貨店,緊鄰著老年協會。老年協會的會員已經高達一百七十多人,敷林村委會對於老年人晚年生活照顧得頗為周到,老人們閑暇時分都會到老年協會打打牌、聊聊天,一年當中也有七八次會在一起聚餐。興致高的老人們還會叼根煙、喝杯酒,其樂融融。
冬日,許多老人們都會搬個老年協會的特製竹椅,曬曬太陽,聊聊家常,看著眼前熱鬧的集市,他們似乎也變得年輕了,想起了自己做小夥,做姑娘時那趕集的情景。
敷林村裏的集市,早在清朝末年就開始興起。那時的敷林村,是遠近聞名的富裕村,姑娘不愁嫁,小夥不愁娶,甚至都流傳著“敷林一年三寶戲,不嫁敷林嫁哪裏”的順口溜。所謂的三寶戲,是指敷林村年年都要唱三台大戲,對於那個時代的人民來說,看戲是莫大的樂趣。
老早的集市,並不是新集市這兒,那裏形成了一條長達三四百米的貿易街,肉鋪、米鋪、酒鋪、布莊、錢莊,還開有一家**煙館。農曆二、五、八正是集日,來自向塘、崗上的百姓也到敷林老街趕集,盛況空前,節日時人流量達到數百人之多。那些有錢人家的公子、小姐,手上必定拿著一串糖葫蘆,吃完了一串就從身邊的下人手中又接過一串,籽兒則是滿大街亂吐。
世事變幻,滄海桑田,那條和新集市隻有數步之遙的老街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前後漸漸廢棄,麻石鋪就的街道在歲月的侵蝕下開始殘破,直至改革開放後被越來越多新蓋的樓房所占據。現在,想要找到老街曾經的樣子,隻有去聽聽老一輩的講述了。也許那口井水依然清澈甘甜的老井,那半幢古屋和幾塊砌在院牆上的古磚能夠讓我們依稀想見當時的風貌。
老街不再,新集市演繹著老街的角色,讓村民們能夠將自家多種的蔬菜挑到這裏,換幾個油鹽錢。偶爾也有來自外村的村民到這裏或買或賣,如果不是因為空間狹小的原因,這裏或許能重現老街的輝煌。
不管是老街還是新街,都在方便村民的同時,也為敷林村打出了名聲。畢竟,像這樣村莊裏的集市,並不多見。若幹年後,即使這新集市和老街一樣消失不見,可那榮耀依然會在後輩子孫口中流傳下去。借助高科技手段,拍幾張照片、攝個影,新集市相對於老街,更加擁有了亙古流傳的便利條件。